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
1 品种原因
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别,在生产中尽量使用抗病性强的品种。近年由于连年大面积种植同一品种,使玉米的抗病性大大降低,导致大斑病的发生。
2 气候原因
气候条件直接影响病害发生的轻重。当温度在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病害发展,进入7月份我市降雨频繁,气温亦较高,适于大斑病的发生,病害发展迅速,容易大流行发生。
3 栽培原因
近年来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不断地增加密度,不合理的密植造成玉米田间湿度大,不利于通风透光,影响玉米的健康生长,造成病害的发生。
4 连作原因
玉米连作致使玉米大斑病菌大量地遗留在土壤中,为病害的发生奠定了基础。
5 农民不够重视
农民对玉米大斑病的危害程度认识不够,几乎没有农民对大斑病进行防治,致使大量玉米大斑病菌在病残株上或在病残体组织内越冬,成为下年初侵染来源。大多数农民玉米收获后,就将秸杆或堆放在地头或遗留在地里,田间地表存在大量病原菌,这样就使第二年在条件适宜情况下,为大斑病的发生提供了菌源,病害会快速发生。
从拔节到出穗期间,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病害发展迅速,易大流行。
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病害发展。气温高于25℃或低于15℃,相对湿度小于60%,持续几天,病害的发展就受到抑制。从拔节到出穗期间,气温适宜,又遇连续阴雨天,病害发展迅速,易大流行。土壤肥力差,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易发病。6~8月份气温大多处于发病适温范围
1、品种抗病性是影响大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70年代由于感病玉米杂交种大面积种植,在一些地区赞成大斑病流行,损失严重。
2、玉米连茬地及离村庄近的地块,由于越冬菌源量多,初侵染发生的早而多,再侵染频繁,易造成流行。
3、气候条件也是病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气温20℃—25℃,相对90%以上,对孢子形成、萌发、侵染有利,所以中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利于大斑病流行。在北方玉米产区,6—7月降雨量均超过80毫米,雨日较多,加之8月份雨适中,病情发展严重。
上一篇: 苹果地沟贮藏简易方法
下一篇: 果树环割保果的原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