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症状苗茎基部产生褐色凹陷病斑,绕茎基部一周后,呈褐色缢缩,病苗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经过几次后枯死,一般不倒伏。
防治方法土壤和种子都可带菌,湿度大、温度忽高忽低时易发病。加强苗床管理,防止高温、高湿条件出现。苗期可喷施农丰宝叶面肥3000倍液,可增强抗病能力。发病初期可喷施15恶霉灵水剂450倍液、或10立枯灵水悬剂300倍液,每㎡2~3升,每7~10天一次,连喷2~3次。
蔬菜苗期立枯病都有症状:
发病症状苗茎基部产生褐色凹陷病斑,绕茎基部一周后,呈褐色缢缩,病苗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经过几次后枯死,一般不倒伏。
该病多在床温较高或育苗后期发生,主要为害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初在茎部出现椭圆形或不整形暗褐色病斑,逐渐向里凹陷,边缘较明显,扩展后绕茎一周,致茎部萎缩干枯后瓜苗死亡,但不折倒。根部染病多近地表根茎处,皮层变褐色或腐烂。在苗床内,开始时仅个别菜苗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经数日反复后,病株萎蔫枯死,早期与猝倒病不易区别。但病情扩展后,病株不猝倒,病部具轮纹或不十分明显的淡褐色蛛丝状霉,即病菌的菌丝体或菌核,且病程进展慢,别于猝倒病。
主要危害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初为椭圆形或不规则暗褐色病斑,病苗早期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病部逐渐凹陷、溢缩,有的渐变为黑褐色,当病斑扩大绕茎一周时.最后干枯死亡,但不倒伏。轻病株仅见褐色凹陷病斑而不枯死。苗床湿度大时,病部可见不甚明显的淡褐色蛛丝状霉。
在幼苗出土后发病,于茎基部产生椭圆形暗褐色病斑,并逐渐凹陷,扩展后绕茎一周,造成病部缢缩、干枯,病苗初是萎蔫,继而逐渐枯死。由于病苗“ 枯而不倒”,故称立枯。湿度大时,病部常长出稀疏的淡褐色蛛丝状霉。
下一篇: 马铃薯品种分为哪些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