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技术特点。采用“养一轮鳖种一季稻”的稻鳖生态共生轮作模式,鳖的排泄物成水稻肥料,种稻又能吸肥清淤改良底质。实行稻鳖生态共生轮作,稻鳖病虫害明显减少,养成商品鳖品质好,稻谷增产13%以上,起到了养鳖稳粮增收的作用。
2.配套技术。
(1)种稻鳖池改造。每口池面积在3亩以上,池底泥土保持稻田原样,只平整不挖深。四周挖深30厘米,浇灌混凝土防漏防逃。上面采用砖砌水泥封面,地面墙高1.2米,能保持水位1米。进排水渠分设,进水渠在砖砌塘埂上作三面光渠道,排水口由PVC弯管控制水位,能排干池水,排灌方便。
(2)水稻栽培技术。选择矮杆抗倒伏优质品种嘉禾218等,于5月份至7月底前播种,亩播种量3~4公斤,育秧机插,至10月底水稻收割后再养鳖。在栽培技术方面要围绕“防倒”进行,采用“二控一防技术”,即:一控肥,整个生长期不施肥;二控水,方法是早搁田控苗,分蘖末期达到80%穗苗时重搁,使稻根深扎;后期干湿灌溉,防止倒伏。只治虫不防病,生产无公害稻米。
(3)生态鳖的养殖。4月份放养规格为150~200克/只的幼鳖,亩放750只,养至次年6月份前捕获上市然后种植水稻。养鳖管理措施有:一是清塘消毒。每亩用生石灰150公斤干法清塘,清塘后表层土用拖拉机翻耕一次,曝晒消毒。二是科学投饲。日投饵一次,能节省饲料和减少病害发生。在饲料中添加新鲜鱼,提高商品鳖的品质。三是水质管理。采用冬季进水,在处理池中进行过滤消毒。平时少换水或不换水,防止病害传染和减少养殖污染。常年保持水位稳定,为鳖创造安定的环境。四是日常管理。坚持每天早晚巡塘两次,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勤记养殖日志,做好三项记录。
3、适宜区域:水源充足的稻田区域。
上一篇: 羊肠衣有哪些用途?
下一篇: 春季羊易发哪些普通疾病及其预防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