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水稻 > 水稻烂秧是怎样造成的? 水稻

水稻烂秧是怎样造成的?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主要症状可分为非侵染性烂秧和侵染性烂秧,一、非侵染性烂秧:非侵染性烂秧有烂种、烂芽和“青枯死苗”、“黄枯死苗”等。烂种、烂芽发生在秧苗现青前;“青枯死苗”、“黄枯死苗”发生在现青以后,特别是三叶期较严重;二、侵染性烂秧是有病苗引起的烂秧,以绵腐病和立枯病发生较多。稻绵腐病主要症状是初在幼芽基部或谷粒破伤处产生乳白色胶状物,后长出白色放射状的绵毛状物病部粘染泥土和氧化铁或藻类等故呈泥巴色,铁锈色或绿色,幼芽逐渐枯死。稻立枯病主要症状是初期发病秧苗枯黄卷缩,茎基部腐烂、扯时易断;后期受害常心叶枯萎卷缩,茎基部腐烂软化。全株黄褐枯死。

 1.生理性烂秧

  (1)烂种:一是种子成熟期间气候不好,收获后又没有及时晒干,以及贮藏过程管理不善、条件不良等造成种子变质,或在夏季高温期间在水泥场上晒种,烫伤种胚,种子在催芽前就丧失了发芽能力。二是在催芽过程中,温度过高,种堆发烫,水分又太多,种堆发酸发粘,影响发芽。这些失去生命力的种子播在土壤中就产生了烂种。

  (2)烂芽:一是有发芽能力的种子,播种时秧畦不平,秧板过硬,没有做到泥浆落谷,幼根不能人泥,播种后长期淹水缺氧,使芽鞘徒长,扎根不良,造成翻根倒芽产生腐烂。二是人畜粪尿或其他有机质肥料作基肥施用不当,分解发酵,畦面产生有毒物质,毒害芽谷,使种根发黑和幼芽枯焦腐烂。三是秧板泥浆太稀或压种太重,使种芽深陷于泥浆中,通气不良,窒息而死,烂于泥中。四是高温季节播种后,畦面积水,水温过高,烫死根芽,引起腐烂。

  (3)死苗:一是早春育秧期间,秧苗长到三、四叶时,抗逆力减弱,遇低温阴雨就使秧苗新陈代谢受阻,根系活力下降。当寒流过后,天气转晴,太阳出来后,气温急剧上升,空气湿度降低,叶面蒸腾作用显著加强,而此时的秧苗根系吸水能力还很弱,体内水分供不应求,失去平衡,叶片失去卷缩,造成“青枯死苗”,植株转黄腐烂。二是施用未腐熟有机肥或土壤过酸过碱,产生有毒物质,使秧根中毒发黑而产生死苗。另外化肥、农药施用不当,浓度过高,施用不均匀等,造成秧苗呈黄色枯斑,严重时则整株死亡。

  2.传染性烂秧

  (1)绵腐病烂秧:绵腐病病害多发生于育秧前期,秧板不平,低洼积水,低温阴雨,深水灌溉,秧苗呼吸受阻,缺氧窒息,营养失调所致。发病时先在幼苗基部长出白色绵毛状物,以后再变成土黄色,病害开始是零星发生的,如未及时防治,便迅速向四周蔓延而成片腐烂死苗。

  (2)立枯病烂秧:这种病害多发生在早春低温期间秧田中,秧苗早期受害,可出现烂芽、根腐等症状,而在苗高3.3—6.6厘米时,最易发病。初期茎叶凋萎,心叶卷曲呈针状,叶片呈灰绿色而后变黄、干枯、软化腐烂,用手拔苗,极易从茎基部拔断。

  (3)苗稻瘟病烂秧:由稻瘟病菌感染引起。三叶期前发病的,一般在芽和芽鞘上先出现水渍状斑点,以后病苗基部变成黑褐色,上部呈黄褐色而枯死,大多数连根腐烂。三叶期后发病的,叶片上出现纺锤形病斑或密布不规则的小斑点,呈灰绿或褐色,气候潮湿时灰霉状物出现,严重时可使秧苗成片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