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薯类作物 > 甘薯 > 红薯褐斑病防治? 甘薯

红薯褐斑病防治?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红薯黑斑病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目前尚未发现免疫品种。较抗病的品种有济薯7号、烟薯6号、52-45、湘农黄皮、2399、南京92、美国红、早丰、沙捞越、农林11号、郑州红、51-93、晚84-559等。

(2)轮作。重病区施行水旱轮作或3年以上的旱地轮作。不能轮作的田块施未发酵的豆饼粉,每亩15~25千克,或5406菌肥,可减轻病害。

(3)做好收获和高温贮存 收获要在霜冻前晴天进行。入窖时清除病、伤薯块。入窖后15~20小时内将窖温升到38~40℃,促使愈伤组织形成,但不应超过43℃,也要避免20~30℃时间过长。当上层温度为36~40℃,中层36~38℃,底层34~36℃时,即封火保温三昼夜,然后放热散温,使窖温迅速降至12~15℃,以后经常保持11~13℃。

(4)建立无病留种地。 选择3年以上未种过红薯的地块作留种田。留种田使用的种苗要经过严格处理,保证苗无菌,所施肥料、灌水等不带菌。留种田要选择远离病薯田及苗床并且排水畅通的田块。

(5)种薯处理:80%402抗菌剂或2%401抗菌剂1500倍液浸种10分钟;50%甲基托布津或50%乙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10分钟;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浸种5分钟;50%代森铵水溶剂或乳剂200~300倍液浸种10分钟;种薯排好后,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与90%敌百虫混合液喷洒薯种,待薯种下部渗湿,即可覆砂盖土。

(6)高温育苗。种薯上床后4天内,床温在34~36℃,以后降至30℃左右,出苗后降至25~28℃。应注意炕温均匀,每次浇水时要浇足,尽量减少浇水次数,但也不能浇水过多。

(7)高剪苗。苗床上薯苗27厘米高时,在离地面7厘米处剪苗,插于无病土壤,待苗长到33厘米时,离地面10~17厘米剪苗,插于大田,可使薯苗不带菌或少带菌。也可以蔓上剪蔓夏插留种。

(8)药液浸苗。剪下苗经药液处理,可达到进一步灭菌的目的;50%乙基托布津500倍液浸苗10分钟;50%代森铵500~800倍液浸苗基部3~5分钟;80%402抗菌剂3500~4000倍液浸苗基部3~5分钟。

甘薯褐斑病,也称角斑病。  

病害诊断:主要为害叶片。叶片发病,初时产生水渍状小斑点,后病斑逐渐扩展,因受叶脉限制病斑多呈角状,也有不规则形。病斑初时黄绿色,后变为黄褐色或深褐色,中间淡褐色。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淡灰色稀疏霉状物。发病严重时,叶片上布满病斑,致使叶片黄枯脱落。  致病菌为甘薯褐斑病菌。病菌分生孢子梗由气孔成束生出,淡褐色,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鞭状,无色至微淡黄褐色,有4~6个分隔。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越冬。翌年越冬病菌产生分生孢子传播至甘薯叶片上侵染引起发病。发病后病叶上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田间再侵染,病害不断扩展蔓延。  

病菌喜高温多湿条件,病菌发育适湿25~28℃。在高温季节遇上阴天多雨或云雾重时,病害往往严重发生。

  防治措施:  (1)精细整地,起垄栽培,注意栽植密度不要过密。  (2)施足腐熟粪肥,注意磷、钾肥施用。  (3)适时、适量灌水。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  (4)重病地块与非寄主作物进行2年轮作。  (5)发病地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并随之深翻土壤。  (6)发病初期喷布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混杀硫悬浮剂600倍液,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0%百霜净胶悬剂600倍液,或40%抑霉威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病害诊断:主要为害叶片。叶片发病,初时产生水渍状小斑点,后病斑逐渐扩展,因受叶脉限制病斑多呈角状,也有不规则形。病斑初时黄绿色,后变为黄褐色或深褐色,中间淡褐色。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淡灰色稀疏霉状物。发病严重时,叶片上布满病斑,致使叶片黄枯脱落。  致病菌为甘薯褐斑病菌。病菌分生孢子梗由气孔成束生出,淡褐色,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鞭状,无色至微淡黄褐色,有4~6个分隔。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越冬。翌年越冬病菌产生分生孢子传播至甘薯叶片上侵染引起发病。发病后病叶上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田间再侵染,病害不断扩展蔓延。  

病菌喜高温多湿条件,病菌发育适湿25~28℃。在高温季节遇上阴天多雨或云雾重时,病害往往严重发生。

(1)选用抗病品种。目前尚未发现免疫品种。较抗病的品种有济薯7号、烟薯6号、52-45、湘农黄皮、2399、南京92、美国红、早丰、沙捞越、农林11号、郑州红、51-93、晚84-559等。

(2)轮作。重病区施行水旱轮作或3年以上的旱地轮作。不能轮作的田块施未发酵的豆饼粉,每亩15~25千克,或5406菌肥,可减轻病害。

(3)做好收获和高温贮存 收获要在霜冻前晴天进行。入窖时清除病、伤薯块。入窖后15~20小时内将窖温升到38~40℃,促使愈伤组织形成,但不应超过43℃,也要避免20~30℃时间过长。当上层温度为36~40℃,中层36~38℃,底层34~36℃时,即封火保温三昼夜,然后放热散温,使窖温迅速降至12~15℃,以后经常保持11~13℃。

(4)建立无病留种地。 选择3年以上未种过红薯的地块作留种田。留种田使用的种苗要经过严格处理,保证苗无菌,所施肥料、灌水等不带菌。留种田要选择远离病薯田及苗床并且排水畅通的田块。

(5)种薯处理:80%402抗菌剂或2%401抗菌剂1500倍液浸种10分钟;50%甲基托布津或50%乙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10分钟;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浸种5分钟;50%代森铵水溶剂或乳剂200~300倍液浸种10分钟;种薯排好后,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与90%敌百虫混合液喷洒薯种,待薯种下部渗湿,即可覆砂盖土。

(6)高温育苗。种薯上床后4天内,床温在34~36℃,以后降至30℃左右,出苗后降至25~28℃。应注意炕温均匀,每次浇水时要浇足,尽量减少浇水次数,但也不能浇水过多。

(7)高剪苗。苗床上薯苗27厘米高时,在离地面7厘米处剪苗,插于无病土壤,待苗长到33厘米时,离地面10~17厘米剪苗,插于大田,可使薯苗不带菌或少带菌。也可以蔓上剪蔓夏插留种。

(8)药液浸苗。剪下苗经药液处理,可达到进一步灭菌的目的;50%乙基托布津500倍液浸苗10分钟;50%代森铵500~800倍液浸苗基部3~5分钟;80%402抗菌剂3500~4000倍液浸苗基部3~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