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中规定非离子氨浓度小于0.02mg/L的水质为合格。氨氮含量超过2.00mg/L时,鱼类会出现氨氮中毒症状。TNH4-N的毒性随pH增大而增大,总氨氮中非离子氨具有很强的毒性,增加一单位,NH3所占的比例约增加10倍,pH7.8—8.2内,温度每上升10度,NH3的比例增加,高溶氧有助于降低氨氮毒性,温度上升氨氮的毒性升高,NH3的毒性随水中溶氧的减少而增大,长期处于氨氮浓度较高的环境中动物也能够耐受氨氮也更高。?xml:namespace>
氨氮等小分子无机物,然后通过硝酸单胞菌的硝化作用,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这3种氮素一方面被藻类和水生植物吸收,另一方面硝酸盐在缺氧条件下被反硝化细菌通过脱氮作用将硝态氮转化为氮气逸出水体,大气中的氮被固氮菌利用重新回到水体。总氨氮一般以两种形式即非离子氨(NH3)和氨离子(NH4 +)组合存在,非离子氨对鱼类有很强的毒性,而离子态氨对鱼类无害,并且在复杂的水环境条件下不断地相互转化形成动态平衡。影响NH3,和NH4+的动态平衡的环境因子,主要是水的温度和pH值,在pH <7时,水中的氨几乎都以、NH4+,的形式存在,在pH>11时,则几乎都以NH3的形式存在,温度升高NH3的比例增大。
氨氮对鱼类的毒性是由于它们进入血液后,将血红蛋白分子的Fe2+氧化成为Fe3+,抑制了血液的载氧能力所致,严重时可引起鱼类窒息、死亡。氨氮主要是侵袭粘膜特别是鱼鳃表皮和肠粘膜,其次是神经系统,使鱼类肝肾系统遭受破坏,引起体表及内产生影响,鱼类对NH3适应的浓度范围为0.02-2.00mg/L。养殖水体中氨离子(NH4+)允许的最高浓度应不超过5 mg/L,而非离子氨(NH3)允许的最高浓度仅为0. 1 mg / L。达到0.289 mg/L时鲤鱼全部死亡;达到0.46 mg/L时罗非鱼就会全部中毒;达到0.97 mg/L时草鱼鳃、肝、肾明显受到损伤,生长受到限制。
氨氮是对虾养殖环境中最主要的污染物质,影响对虾的生长、蜕皮、耗氧量、氨氮排泄、渗透压调节、非特异性免疫因子活性及抗病力等。当虾池中氨氮超过0.10 mg/L,就会对对虾产生毒害作用,当水体中氨氮浓度过高时,对虾休内氮氮的排泄受到抑制,体内氨积累,造成血淋巴中氨氮浓度升高,使血淋巴中的血蓝蛋白含量降低,游离氨基酸浓度增加。血蓝蛋白含量降低造成血液的载氧能力降低,从而造成对虾耗氧最增加。肌体生理代谢紊乱,抗病力降低。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对虾对氨氮的耐受力明显降低,随着氨氮浓度的升高,中国对虾的血细胞数里和溶菌、抗菌活力明显降低,对病原菌的易感性明显加大,增加发生疾病的可能脏充血、肌肉增生及出现肿瘤,严重的发生肝昏迷以致死亡。即使是低浓度的氨,长期接触也会损害鳃组织,出现鳃小片弯曲、粘连或融合现象。
氨氮对水生动物的危害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慢性氨氮中毒危害为:摄食降低,生长减慢;组织损伤,降低氧在组织间的输送;鱼和虾均需要与水体进行离子交换(钠,钙等),氨氮过高会增加鳃的通透性,损害鳃的离子交换功能;使水生生物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增加动物对疾病的易感性,降低生长速度;降低生殖能力,减少怀卵量,降低卵的存活力,延迟产卵繁殖。急性氨氮中毒危害为:水生生物表现为亢奋、在水中丧失平衡、抽搐,严重者甚至死亡。
上一篇: 刺五加的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