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有机质是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是土壤中除土壤矿物质以外的物质,它是土壤中最活跃的部分,是土壤肥力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土壤有机质就没有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如下: 1、植物养分的主要来源。有机质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特别是土壤中的氮,有95%以上氮素是以有机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因为土壤矿物质一般不含氮素,除施入的氮肥外,土壤氮素的主要来源就是有机质分解后提供的。土壤有机质分解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供给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需要。此外,有机质也是土壤中磷、硫、钙、镁以及微量元素的重要来源。所以有机质多的土壤,养分含量也就多,化肥可以适当少施。 2、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有机质中的胡敏酸,可以增强植物呼吸,提高细胞膜的渗透性,增强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同时有机质中的维生素和一些激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3、改良土壤结构。有机质中的腐殖质是土壤团聚体的主要胶结剂,土壤有机胶体是形成水稳性团粒结构不可缺少的胶结物质,所以有助于黏性土形成良好的结构,从而改变了土壤孔隙状况和水、气比例,创造适宜的土壤松紧度。土壤有机质的黏性远远小于黏粒的黏性,只是黏粒的几分之一。一方面,它能降低黏性土壤的黏性,减少耕作阻力,提高耕作质量;另一方面它可以提高砂土的团聚性,改善其过分松散的状态。 4、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土壤有机质中的有机胶体,带有大量负电荷,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能吸附大量的阳离子和水分,其阳离子交换量和吸水率比黏粒要大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它能提高土壤保肥蓄水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土壤对酸碱的缓冲性。 5、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有机质供应土壤微生物所需的能量和养分,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 6、提高土壤温度。有机质为暗色物质,一般是棕色到黑褐色,吸热能力强,可以提高地温。可改善土壤热状况。 7、提高土壤养分性。有机质中腐殖质具有络合作用,腐殖质能和磷、铁、铝离子形成络合物或螯合物,避免难溶性磷酸盐的沉淀,提高有效养分的数量。根据土壤有机质的这些重要性质和作用,不难看出,土壤有机质含量多的土壤,其土壤肥力水平较高,不仅能为作物生长提供较丰富的营养,而且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能减少养分的流失,节约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有机质含量较少的土壤,情况则相反。因此,应该千方百计地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才能充分发挥化肥的增产效益。
土壤有机质泛指土壤中以各种形式存在的含碳有机化合物,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作物生长状况的好坏。近几年,由于农业的过度开发,尤其是长期偏施单质化肥,没有适当给土壤补给有机质,造成土壤有机质下降和土壤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及其功能减弱,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土壤退化严重,最终影响农业生产。以东北黑土区为例,土壤有机质已由开垦时的8%-10%,下降到2%-3%。我国目前的土壤资源现状迫切需要通过人为措施来补充土壤有机质,以确保农业种植水平和农作物产品水平。如何提高耕地有机质的含量,笔者建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增施有机粪肥。堆肥、沤肥、饼肥、人畜粪肥、河湖泥等都是良好的有机肥。
二、提倡秸秆还田。研究表明,秸秆直接还田比施用等量的沤肥效果更好。目前,大力提倡以小麦高茬为主要措施的秸秆还田技术。具体操作办法为小麦收割时,留20—30厘米高麦秆,经一个雨季的风吹日晒雨淋,到小麦再播种时,已变成半分解状态,就成为上好的有机肥料。秸秆还田简单易行,省力省工,但在还田时,应加施化学氮肥,避免微生物与作物争氮。
三、粮肥轮作、间作,用地养地相结合。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复种指数越来越高,致使许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肥力下降,实行粮肥轮作、间作制度,不仅可以保持和提高有机质含量,还可以改善土壤有机质的品质,活化已经老化了的腐殖质。
四、栽培绿肥。栽培绿肥可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质和氮素,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及土壤的理化性状。主要品种有苜蓿、绿豆、田菁等。
上一篇: 什么是低渗性脱水?
下一篇: 木槿花生长对土壤有什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