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经济作物 > 其他经作 > 桑白蚧的形态及如何防治? 其他经作

桑白蚧的形态及如何防治?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桑白蚧属同翅目,盾蚧科。雌成虫橙黄或橙红色,体扁平卵圆形,长约1毫米,腹部分节明显。雌介壳圆形,

直径2~2.5毫米,略隆起,有螺旋纹,灰白至灰褐色,壳点黄褐色,在介壳中央偏旁。雄成虫橙黄至橙红色,体长0.6~0.7毫米,仅有翅1对。雄介壳细长,白色,长约1毫米,背面有3条纵脊,壳点橙黄色,位于介壳的前端。卵椭圆形,长径仅0.25~0.3毫米。初产时淡粉红色,渐变淡黄褐色,孵化前橙红色。初孵若虫淡黄褐色,扁椭圆形、体长0.3毫米左右,可见触角、复眼和足,能爬行,腹末端具尾毛两根,体表有绵毛状物遮盖。脱皮之后眼、触角、足、尾毛均退化或消失,开始分泌蜡质介壳。

根据桑白蚧虫体结构和为害的特点,应采用人工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

1. 人工防治 因其介壳较为松弛,可用硬毛刷或细钢丝刷刷除寄主枝干上的虫体。结合整形修剪,剪除被害严重的枝条。

2.化学防治根据调查测报,抓准在初孵若虫分散爬行期实行药剂防治。推荐使用含油量0.2%的粘土柴油乳剂混80%敌敌畏乳剂、50%混灭威乳剂、50%杀螟松可湿性粉剂、或50%马拉硫磷乳剂的1000倍液。(粘土柴油乳剂配制:轻柴油1份,干粘土细粉末2份,水2份。按比例将柴油倒入粘土粉中,完全湿润后搅成糊状,将水慢慢加入,并用力搅拌,至表层无浮油即制成含油量为20%的粘土柴油乳剂原液)。此外,40%速扑杀乳剂700倍液亦有高效。

3. 保护利用天敌 田间寄生蜂的自然寄生率比较高,有时可达70~80%;此外,瓢虫、方头甲、草蛉等的捕食量也很大,均应注意保护。

~形态特征:成虫 雌体无翅,梨形,长约1.3毫米。体扁平,淡黄色,头胸分节不明显,足退化,上盖介壳。介壳笠帽形,直径1.7~2.8毫米,白色或灰白色,中央有一橙黄点,是若虫脱下的皮而形成的壳点。雄虫橙黄或桔红色,长0.65毫

米。前翅膜质白色透明,超体长,后翅褪化成"入"形平衡棒。胸部发达,口器退化。雄性介壳长椭圆形,白色海绵状,背面有三条隆起线,前端有橙黄色壳点。卵椭圆形,白色或淡红色。若虫 椭圆形,l龄若虫足三对,腹部有2根较长刚毛。2龄若虫的足、触角及刚毛均退化消失。2龄若虫均为雌性。蛹 长椭圆形,橙黄色。


为害作物:桑树

为害症状:若虫和雌成虫群集于主干、枝条上,以口针刺入皮层吸食汁液,也有在叶脉或叶柄、桑芽的两侧寄生,造成桑叶提早硬化。严重发生时,桑树枝干盖满介壳,使桑树生长不良,叶片细小,枝梢萎蒲,以致逐渐枯死。桑白蚧为害后,常致膏药病并发。

分类属性:

发病特点:年发生代数由北往南递增,黄河流域二代,长扛流域三代,海南、广东为五代。均以受精雌虫在枝子上越冬。卵多数产在母体介壳下面,其数量随寄主植物而有差别。产卵期长短与气温高低成反比,雌成虫产卵内死于介壳内,呈紫黑色。初孵若虫活跃喜爬,5~11小时后固定吸食,不久即分泌蜡质盖于体背,逐渐形成介壳。雌若虫三次蜕皮变成无翅成虫,雄若虫二次蜕皮后化蛹。高温干旱不利对桑白蚧发生不利,低地地下水位高,密植郁闭多湿的小气候有利其发生。枝条徒长,管理粗放的桑园发生也多。桑白蚧的寄生性天敌有扑虱蚜小蜂和黄金蚜小蜂,捕食性天敌有日本方头甲,闪蓝红点唇瓢虫、红点唇瓢虫等。

流行动态:

防治方法:(1)加强桑园管理 合理修剪,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使桑园通风透光,不利桑白蚧的发生与繁殖。

(2)根据桑白蚧生理发育过程施药防治 卵孵盛期,可用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40%亚胺硫磷乳剂500~800倍液,50%杀螟硫磷乳剂500一1000倍液喷雾,均有较好效果。介壳形成初期,可用40%速扑杀1500倍液,或25%扑虱灵2000倍液,或95%机油乳剂200倍加40%水胺硫磷1000倍液喷雾,防效显著。介壳形成期,即成虫期,可用松碱合剂20倍液;或融杀蚧螨80倍液;或灭蚧60一80倍液;或机油乳剂60一80倍液;或用洗衣粉、煤油、水之比为2:1:25混匀,在春伐世夏伐后及冬季均匀喷雾,溶解介壳,杀死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