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玉米 >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 玉米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具有传染性强、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易暴发流行等特点,对玉米产量影响很大。近年来,随着玉米田病虫害种类的不断增多,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发生也呈现逐年加重趋势,为更好地指导生产,现将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发病症状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典型症状是在玉米中部的叶鞘和茎秆上发生水浸状腐烂,引起组织软化,并有腥臭味。一般从喇叭期(7月上旬)开始发病,在植株基部叶鞘上出现褐色不规则形病斑,条件适宜时病斑逐渐扩大并侵入茎秆、心叶,造成组织腐烂、坏死,散发出腥臭味,病株自病部倒折;玉米抽雄后,地上茎节、叶鞘、雌穗、雄穗、苞叶等部位均可感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玉米60厘米高时组织柔嫩易发病,害虫危害造成的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此外害虫携带的病菌也能起到传播病菌的作用,如玉米螟、甜菜夜蛾、棉铃虫等虫口密度大时发病重。降雨有利于发病,特别是连续干旱后突降暴雨,田间湿度大,病菌浸染率高。田间植株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施用氮肥过多也有利于发病。细菌性茎腐病发病迅速,由发病到倒折仅需2天。

  防治方法及早清除田间病株,集中销毁;合理施肥,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培土,促进玉米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适时喷洒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防治玉米螟、甜菜夜蛾、棉铃虫等,减少伤口,控制传播途径;发病初期,使用77%可杀得或60%瑞毒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发病后期喷洒57.6%冠菌清干悬乳剂1000倍液或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防治效果较好。

一、 田间发病症状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典型症状是在玉米中部的叶鞘和茎杆上发生水浸状腐烂,引起组织软化,并有腥臭味。一般从喇叭期(7月上旬)开始发病,在植株基部叶鞘上出现褐色不规则病斑,条件适宜时病斑逐渐扩大、并侵入茎杆、心叶,造成组织腐烂、坏死,散发出腥臭味,病株自病部倒折,玉米抽雄后,地上个茎节、叶鞘、雌雄穗、苞叶等部位均可感病,引起腐烂,但后期感病的植株多数不倒折。

一、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可能在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从植株的气孔或伤口侵入。玉米60?高时组织柔嫩易发病,害虫危害造成的伤口利于病菌侵入。此外害虫携带病菌也能起到传播和接种的作用,如玉米螟、甜菜夜蛾、棉铃虫等虫口密度大时则发病重。高温高湿利于发病,均温30 ℃左右,相对湿度高于70%即可发病。降雨有利于发病,特别是连续干旱后突降暴雨,田间湿度大,病菌侵染率高。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田间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施用氮肥过多也利于发病。常年轮作、排水良好及氮、磷、钾肥比例适当地块植株健壮,发病率低。细菌性茎腐病发病迅速,由发病到倒折仅需2天左右:倒折时,其他部分常不表现症状。

二、防治方法 1、及早清除田间病株,集中销毁,减少菌源。2、合理施肥,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培土,促进玉米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3、适时喷洒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防治玉米螟、甜菜夜蛾、棉铃虫等害虫,减少伤口,控制传播途径。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使用77%可杀得或60%瑞毒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有明显的预防效果;发病后及时喷洒57.6冠菌清干悬乳剂1000倍液或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防治较好。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典型症状是在玉米中部的叶鞘和茎秆上发生水浸状腐烂,引起组织软化,并有腥臭味。一般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开始发病。首先植株中下部的叶鞘和茎秆上出现不规则的水浸状病斑,病菌在浸染茎秆和心叶的过程中,造成生长点组织坏死、腐烂,并散发出腥臭味。病株容易从病部折断,不能抽穗或结实,一般发病率即相当于损失率。降雨有利于发病,特别是连续干旱后突降暴雨或暴雨后骤晴,田间湿度大,病菌侵茎率高;害虫发生严重、地势低洼等也是造成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防治方法:及早清除病株,集中销毁,减少传染源;合理施肥,雨后及时排水、培土,促进玉米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防治害虫,减少伤口;药剂防治可在发病初期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农用链霉素4000~5000倍液喷雾。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具有发病迅速、传播快、损失严重的特点。从发病到枯死仅3-4天,严重发病田块会造成绝收。但由于该病是偶发性病害,人们对该病重视不够、认知度不高,发病初期不易识别,容易造成处理不当或错过防治适期,导致严重减产。  
一、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发病症状及危害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典型症状是在玉米中部的叶鞘和茎秆上发生水浸状腐烂,引起组织软化,并有腥臭味。一般从小喇叭口期开始发病,在植株基部叶鞘上出现褐色不规则病斑, 湿度大时,病斑向上下迅速扩展,并侵入茎秆、心叶,造成组织腐烂、坏死,散发出腥臭味,病株自病部倒折;严重时植株常在发病后3—4天病部以上倒折,溢出黄褐色腐臭菌液。  
玉米在喇叭口前期发病,如温度较高,雨日多,湿度大等,易出现急性型症状,特别是心叶青枯较常见,病部暗绿色水渍状,散发恶臭味;在湿度较低情况下,出现慢性型症状,其病程进展缓慢,叶片从下向上逐渐黄枯,后期茎基部变色,腐朽,感染部腐烂,有恶臭味,植株青枯,病部如水渍状。发病植株一般不能抽穗和结实。玉米抽雄后,地上各茎节、叶鞘、雌雄穗、苞叶、穗轴等部位均可感病,引起腐烂,后期感病的植株,多数不倒折,但病部以上器官枯死。  
二、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病原及发生规律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病原菌为细菌,病菌在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从植株的气孔或伤口侵入。高温高湿季节,玉米小喇叭口期至开花授粉期组织柔嫩易发病,害虫为害造成的伤口利于病菌侵入;此外害虫携带病菌同时起到传播和接种的作用,如玉米螟、棉铃虫等虫口数量大则发病重。  
高温高湿利于发病;均温30℃左右,相对湿度高于70%即可发病;高温干旱后灌溉或突遇风雨,最易诱发细菌性茎腐病的大发生。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施用氮肥过多,伤口多发病重。  
三、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防治方法  
(一)玉米小喇叭口期至开花授粉期,高温干旱灌溉或突遇风雨之后,积极开展田间巡查。发现发病植株或发病中心及时拔除病株,控制病害扩展与蔓延。  
(二)发病初期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3000~4000倍液、77%可杀得500~800倍液、47%春雷霉素?氧氯化铜可湿性粉剂700~1000倍液、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1000~1200倍液喷雾有—定的预防效果。  
(三)加强田间管理,采用高畦栽培,严禁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田间发现病株后,及时拔除,携出田外集中烧毁。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具有传染性强、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易爆发流行等特点,对玉米产量影响很大。近年来,随着玉米田病虫害种类的不断增多,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发生也呈现逐年加重趋势,为更好地指导生产,现将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 田间发病症状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典型症状是在玉米中部的叶鞘和茎杆上发生水浸状腐烂,引起组织软化,并有腥臭味。一般从喇叭期开始发病,在植株基部叶鞘上出现褐色不规则病斑,条件适宜时病斑逐渐扩大、并侵入茎杆、心叶,造成组织腐烂、坏死,散发出腥臭味,病株自病部倒折,玉米抽雄后,地上个茎节、叶鞘、雌雄穗、苞叶等部位均可感病,引起腐烂,但后期感病的植株多数不倒折。

  一、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可能在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从植株的气孔或伤口侵入。玉米60㎝高时组织柔嫩易发病,害虫危害造成的伤口利于病菌侵入。此外害虫携带病菌也能起到传播和接种的作用,如玉米螟、甜菜夜蛾、棉铃虫等虫口密度大时则发病重。高温高湿利于发病,均温30 ℃左右,相对湿度高于70%即可发病。降雨有利于发病,特别是连续干旱后突降暴雨,田间湿度大,病菌侵染率高。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田间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施用氮肥过多也利于发病。常年轮作、排水良好及氮、磷、钾肥比例适当地块植株健壮,发病率低。细菌性茎腐病发病迅速,由发病到倒折仅需2天左右:倒折时,其他部分常不表现症状。

  二、防治方法 1、及早清除田间病株,集中销毁,减少菌源。2、合理施肥,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培土,促进玉米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3、适时喷洒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防治玉米螟、甜菜夜蛾、棉铃虫等害虫,减少伤口,控制传播途径。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使用77%可杀得或60%瑞毒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有明显的预防效果;发病后及时喷洒57.6冠菌清干悬乳剂1000倍液或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防治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