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症状:茄子黄萎病多在门茄坐果后发病,盛果期病株急剧增加。发病初期,植株中下部叶片脉间或叶缘萎黄上卷,并逐渐向上发展,使半边枝叶变黄枯死,果实僵化不长。因此,又叫半边疯。严重时全株枯死,叶片干枯脱落,成为光秆。剥开根和茎的皮层,可见维管束变成褐色,所以也叫黑心病。
发病原因:茄子黄萎病是土传病害,土壤带菌是病菌的主要来源。黄萎病菌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和拟菌核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一般可存活6~8年。病菌主要从根部伤口入侵,也可从幼根皮层和根毛入侵,在植株维管束中繁殖。因此,重茬或连作栽培,土壤含菌量多,发病重。
另外,温度也是影响病害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气温20℃~25℃有利于发病,从茄子定植到开花期,日平均气温低于15℃的日数越多,发病越早越重。气温在28℃以上,病害受到抑制。
土质黏重、盐碱地、重茬连作、偏施氮肥、生粪烧根、定植伤根,栽植过稀、中午烈日下栽苗、土壤龟裂等发病重。特别是阴冷天浇水,易引起黄萎病暴发。
防治办法:为防止茄子黄萎病的发生,移栽时可以穴施微生物菌剂20~30公斤;缓苗后发病前每亩用“金微”多用途800克,按300倍液稀释后进行单株灌根,结合灌根还应进行叶面喷雾,于发病前用噻唑锌400倍液加6000倍液天然芸苔素---硕丰481叶面喷施,8~10天喷1次,连喷2~3次。对目前已发生黄萎病的茄子,根部已开始腐烂的应及时拔出病株,对刚刚开始表现萎蔫症状的茄子,可在根部灌300倍液的“金微”多用途或噻唑锌400倍液,也可用50%琥胶肥酸铜300倍液或60%琥乙磷铝500倍液灌根。
茄子黄萎病俗称半边疯、黑心病,是茄子保护地生产栽培中的高发病害,如果病害发生,治疗不及时,常造成大面积死苗,给生产造成很大损失。现就该病的识别和防治介绍如下。
l、危害特征。该病多在门茄坐住后开始发病。叶片受害最初从植株下部叶片感病,叶片叶脉和近叶柄叶缘发黄,叶缘向上微卷,病斑常出现在叶片半边,引起叶片扭曲,造成叶片光合作用无法正常进行。严重时整株叶片发黄萎蔫,直到枯死脱落。病株表现出矮小、枝叶不舒展的症状,病果多小而弯曲。
2.发生原因。该病由半知菌亚门轮枝孢菌(真菌)侵染所致。病菌多附生在病叶病株残体上在土壤中越冬,随大田施肥灌水等传播,每年危害一次。病菌侵染多从定植时根部造成的伤口入侵。低温(日平均气温15℃以下)高湿环境,重茬地块,底肥不足田块均易感病。
3、防治措施。(1)轮作倒茬,重视基肥,提高栽培土壤肥力。茄子栽植应与非茄科类蔬菜实行四年以上轮作,并增施优质腐熟有机肥和复合肥。注意平衡施肥。(2)药剂浸(拌)种。在进行种子催芽处理过程中,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小时,也可于播种时用药剂处理苗床。(3)勤检查,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集中棚外焚烧或深埋。(4)药剂处理,定植缓苗后用50%甲托可湿性粉剂400倍液灌根,每株用药0.3公斤,每10天灌药液一次,连续用药2-3次。
茄子黄萎病是一种老病害,多在门茄坐果后发病,盛果期病株急剧增加。发病初期,植株中下部叶片脉间或叶缘萎黄上卷,并逐渐向上发展,使半边枝叶变黄枯死,果实僵化不长又叫半边疯。防治方法:1.选用耐病品种。2.药剂浸种。播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小时。3.育苗床换新土或多菌灵消毒。4.与非茄科作物实行4年以上轮作。5.保护地高温消毒。6.高畦栽培,禁止大水漫灌。7.苗期或定植期喷50%多菌灵600—700倍液。8.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每株0.5升。9.用野生红茄、野生杂交茄作砧木嫁接。
上一篇: 无公害蔬菜的技术生产要点?
下一篇: 小麦全蚀病的防治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