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严格的科学预防接种制度,这是预防猪传染病极其重要的有效措施。猪的防疫接种程序,应根据当地猪病流行情况科学制定,常规免疫程序是:
仔猪生后20-25日龄,首次免疫猪瘟;40-50日龄,免疫仔猪副伤寒;60-70日龄,免疫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仔猪断奶后,养肥猪就不再接种免疫了。另外,在猪瘟流行地区,可采取超前免疫。方法是:小猪生后不给吃初奶,注射猪瘟疫苗半个小时后再喂奶。
公母猪一年两次接种三联苗(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即在3月、9月各一次。母猪应在空怀期接种。
二、切断疫病传播途径,要坚持做到以下几点:建立无病猪群,实现自繁自养,肥猪要做到全进全出,猪舍清扫清毒一周后再进新猪。
应选择远离村庄、交通要道、牲畜市场、地势高燥、向阳的地方建猪场。猪场要有围墙隔离,门前设消毒池,最好建隔离猪舍,引进的新猪在其内饲养观察,无病才能合群。病猪、待出售的猪养在其内治疗好再出售。
三、增强猪体抗病能力:喂猪的饲料要清洁卫生,科学搭配,营养全面,因此,喂猪料必须根据猪的不同类型(公母、大小)及猪的不同生理阶段(空怀、哺乳等)给予不同营养水平的日粮,日粮应为:能量饲料,如玉米等,约占70%-80%;蛋白质饲料,如豆粕等,约占20%左右;矿物质饲料,如钙、磷、食盐等,约占3%左右;维生素饲料,如青饲料或复合多维素,最好加喂一点微量元素(铁、铜、锌、硒、碘等),或在圈内放些地下深层红土。
饲喂:要做到定时定量,不能时早时晚,时多时少,时好时坏。霉烂、变质、腐败、有毒的东西不能喂,未煮过的城市泔水不能喂。
猪舍:要清洁干燥,冬暖夏凉,舍内舍外要定期清扫消毒。每头猪要有一定圈面和吃食槽位,公猪每头6-8平方米,哺乳母猪5-6平方米,育成猪0.8-1.0平方米,槽位公猪50-60厘米,母猪45-50厘米,肥猪35厘米,小猪20-25厘米。
采取严密的防疫和检疫措施是防治猪病的重要环节,特别是那些危害性大的群发病,如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以及寄生虫病(弓形体病、附红细胞体病)。具体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一、建立严格的科学预防接种制度,这是预防猪传染病极其重要的有效措施。猪的防疫接种程序,应根据当地猪病流行情况科学制定,坚持常规免疫不放松。
二、切断疫病传播途径,坚持做到:
应选择远离村庄、交通要道、牲畜市场、地势高、干燥、向阳的地方建猪场。四周要有围墙隔离,门前设消毒池,同时设隔离猪舍,
建立无病猪群,实现自繁自养,肥猪要做到全进全出,猪舍清扫清毒一周后再进新猪。引进的新猪应严格检疫,并在隔离猪舍内饲养观察一段时间,无病才能合群。病猪、待出售的猪养在隔离猪舍内,治疗好度过休药期再出售。
三、增强猪体抗病能力:喂猪的饲料要清洁卫生,科学搭配,营养全面。
饲喂:要做到定时定量,不能时早时晚,时多时少,时好时坏。霉烂、变质、腐败、有毒的东西不能喂,未煮过的城市泔水不能喂。
猪舍:要清洁干燥,冬暖夏凉,舍内舍外要定期清扫消毒。
猪注射疫苗后出现过敏反应的直接原因是疫苗中存在异种动物异原蛋白。疫苗中的毒株是在特定细胞内繁殖后采集而得,由于条件限制未能将毒株和细胞培养物碎片、残片彻底分离,使得细胞培养物碎片、残片中的蛋白质、细胞体有可能成为异源性蛋白质,随疫苗注射入猪体后,发生抗原抗体的标志性反应,导致猪发生过敏反应。
过敏原因疫苗佐剂是诱导猪发生过敏反应的又一因素之一。能够用做免疫佐剂的矿物油、铝胶、蜂胶,在疫苗中起的作用就是产生无菌性脓肿,以利于疫苗的缓慢吸收。作为肌体异物,矿物油和白油有可能导致组织水肿、损伤和组织肿胀,这种迟发型变态反应是导致猪群过敏的又一因素。
猪群因个体差异和饲养条件的不同,而使后备猪过敏反应程度不同。体重在70公斤以上的猪注射疫苗后很少发生过敏反应;混养、放养的猪因运动量大,相应抗逆性就强、抵抗力强,对疫苗的反应就小。相反,单栏限饲的后备猪极少运动或根本不运动,抗逆性就差,对疫苗的反应强而快。
母猪怀孕期间接种活疫苗,疫苗中的菌(毒)种或其他成分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成为过敏源,子猪出生后免疫再次遇到该种成分就会引发免疫变态反应。
治疗方法
1.对发生过敏反应的猪立即注射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每头1毫升-2毫升。
2.用1%硫酸阿托品肌肉注射,大猪每头3毫升,小猪每头1毫升。
3.对体温达40.5℃左右的猪可用青霉素加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治疗;对食欲不振的猪还可配合使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维生素C等免疫增强剂。
4.减少人畜嘈杂声,创造安静的环境,预防和减少各种应激因素,有利于猪体质的恢复。
上一篇: 农机田间作业注意
下一篇: 花生下针期应如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