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鹅群的状况、剖检结果和室内湿度分析,雏鹅的死因主要是由于长途运输及育雏室内的湿度小、饮水位不够,从而造成雏鹅严重脱水,特采取了以下治疗措施。
1.保持室内温度不变,向地面墙壁、屋顶喷水,增加湿度。对已经发生脱水的雏鹅,可在饮水中加0.9%的生理盐水,同时严格控制饮水量,做到每次少量,间断供给。对病情较重的雏鹅滴服抗生素、维生素C、补液盐和多维糖的饮水,连服3天。注意通风,排出室内污浊的空气及灰尘。
2.添加更多的饮水器,保障每只雏鹅都能饮到充足的饮水。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除脱水严重的雏鹅没有恢复外,其他的基本都恢复正常。
预防措施:
1.缩短种蛋保存期,种蛋存放不宜超过1周,存放时间过长,种蛋水分蒸发多,胚盘活力降低,胚发育迟缓,出雏时间延长,雏鹅品质差。
2.种蛋在孵化器内相对湿度要保持50%-60%、出雏器65%-70%,出雏室也要求相对湿度65%-70%,可预防雏鹅脱水,能确保正常的孵化率和健雏率。
3.种蛋孵化温度要适中,温度偏高或偏低会加速蛋内水分的蒸发,从而促使雏鹅出壳提前半天至1天。由于出壳不整齐,从第1只雏鹅出壳到全批基本出齐,约需要24-36小时,那些已出壳的雏鹅往往会因各种原因而不能及时在育雏舍饮水而导致雏鹅脱水。
4.适时出雏、接雏。一定要用合格鹅蛋进行孵化,尽量避免二次孵化出现“回炉”鹅,出雏后要根据出雏情况,适当调整放苗时间及时放雏,尽量缩短存雏时间、运输时间或减少鹅雏周转环节。作为养殖户,应当及早与销售单位联系,确定具体发雏接雏时间、数量、品种,以便按排人员、车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更不能随意改变计划。
无论是种蛋或雏鹅,最好在48小时内能到达目的地。运输工具要有喷水设备,雏鹅盒、箱要有通风孔,箱内有隔板,装车时叠箱(盒)不超过6个,箱之间要留有适当空隙。路途近的,中途不应休息,直接到育雏舍;路途远的,中间可停车检查,上下调整雏箱并喷水。
5.保持合适的育雏间温度和湿度,在0-6周龄时保持温度25-32℃,湿度55%-60%。育雏室接雏后的前10天,湿度应为60%-65%,以后逐渐降到55%-60%。如果,湿度过小,雏鹅易脱水。要控制好育雏舍温度,不要温度忽高忽低,防止雏鹅扎堆,如果扎堆,外围的雏鹅向里面挤,往往在1-2小时内为了取暖而不愿走动,这样就会减少了饮水量而出现缺水现象,可以轻轻将其驱散,使雏鹅有更多机会接触饮水器。
6.接雏后,要尽早先喂水后开食。雏出壳后,由于呼吸、腹内卵黄的继续吸收等原因要消耗较多的水分,出雏后24小时消耗体内水分8%,48小时消耗水分15%,时间再长将会危及雏鹅健康,所以其水分必须在24-36小时内得到补充,甚至更早一点开水,及时饮水能促进肠道蠕动,吸收残留卵黄,排出胎粪,增进食欲,利于开食,利于迅速恢复体力。不会发生狂饮泻死和脱水瘫痪的现象。使雏鹅尽早熟悉饮水器的位置,弱雏要人工诱导饮水,将其嘴浸入水中,使其尝到水的滋味,初次饮水最好是25℃或26℃的温开水。
7.饮水器要摆放均匀,数量充足、位置要固定、高度要适中、不能有漏水,防止雏鹅为争夺饮水位置而互相挤压或践踏而致死。育雏室饮水器数量不够(50只一个饮水器)或结构不合理、过高等,都会使雏鹅不能及时开饮或得到充足清洁的饮水而脱水。
8.从外地购买雏鹅时更容易脱水。由于长途运输之前,未能给雏鹅充分饮水,长途运输或周转环节复杂,途中又未能补给水分,到达目的地之后,人为引起雏开水时间过迟,雏鹅由于搬动过程中受惊,或对场地不熟悉,或饮水器数量少,而且又不熟悉饮水器的位置等原因,往往在1-2天之内没有摄入水分,若是在炎热的夏季,缺水状况更为严重,比较常见。雏鹅如需长途运输时,必须在装运之前让其饮足水,或喂湿饲料,在途中选择一个避风的合适地点补给饮水,水中添加5%葡萄糖(或白糖水)和0.1%维生素C。
9.在疫苗接种时,雏鹅较长时间里受到强烈的骚扰之后,由于过分受惊,便挤压成堆,久久不敢离开大群,不敢走动去寻找饮水器饮水,这样就会使部分雏鹅在一段时间里无法摄入足够的水分,表现脱水。所以在疫苗接种前在水中添加0.1%维生素C,接种手法要轻。
总之,对于雏鹅脱水症,防重于治,只有加强饲养管理,对雏鹅饲养的各个环节细心,就能防止雏鹅因脱水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上一篇: 如何掌握小麦最佳收获期?
下一篇: 茄子生长期的肥、水管理措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