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牛舍的目的是为了给牛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保障牛的健康和生长的正常运行。花较少的资金、饲料、能源和劳力,获得更多的畜产品和较高的经济效益。以下就牛舍的科学建设进行阐述。
一、牛舍的类型
1、半开放牛舍
半开放牛舍三面有墙,向阳一面敞开,有部分顶棚,在敞开一侧设有围栏,水槽、料槽设在栏内,肉牛散放其中。每舍(群)15-20头,每头牛占有面积4-5平方米。这类牛舍造价低,节省劳动力,但冷冬防寒效果不佳。
2、塑料暖棚牛舍
塑料暖棚牛舍属于半开放牛舍的一种,是近年北方寒冷地区推出的一种较保温的半开放牛舍。与一般半开放牛舍比,保温效果较好。塑料暖棚牛舍三面全墙,向阳一面有半截墙,有1/2-2/3的顶棚。向阳的一面在温暖季节露天开放,寒季在露天一面用竹片、钢筋等材料做支架,上覆单层或双层塑料,两层膜间留有间隙,使牛舍呈封闭的状态,借助太阳能和牛体自身散发热量,使牛舍温度升高,防止热量散失。
修筑塑膜暖棚牛舍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⑴选择合适的朝向,塑膜暖棚牛舍需坐北朝南,南偏东或西角度最多不要超过15°,舍南至少10米应无高大建筑物及树木遮蔽。⑵选择合适的塑料薄膜,应选择对太阳光透过率高、而对地面长波辐射透过率低的聚氯乙烯等塑膜,其厚度以80-100微米为宜。⑶合理设置通风换气口,棚舍的进气口应设在南墙,其距地面高度
以略高于牛体高为宜,排气口应设在棚舍顶部的背风面,上设防风帽,排气口的面积为20厘米×20厘米为宜,进气口的面积是排气口面积的一半,每隔3米远设置一个排气口。⑷有适宜的棚舍入射角,棚舍的入射角应大于或等于当地冬至时太阳高度角。⑸注意塑膜坡度的设置,塑膜与地面的夹角应在55-65°为宜。
3、封闭牛舍
封闭牛舍四面有墙和窗户,顶棚全部覆盖,分单列封闭舍和双列封闭舍。单列封闭牛舍只有一排牛床,舍宽6米,高2.6-2.8米,舍顶可修成平顶也可修成脊形顶,这种牛舍跨度小,易建造,通风好,但散热面积相对较大。单列封闭牛舍适用于小型肉牛场。双列封闭牛舍舍内设有两排牛床,两排牛床多采取头对头式饲养。中央为通道。舍宽12米,高2.7-2.9米,脊形棚顶。双列式封闭牛舍适用于规模较大的肉牛场,以每栋舍饲养100头牛为宜。
二、牛舍内设备
1、牛床:牛床是牛吃料和休息的地方,牛床的长度依牛体大小而异。一般的肉牛床设计是使牛前躯靠近料槽后壁,后肢接近牛床边缘,粪便能直接落入粪沟内即可。成年母牛床长1.8-2米,宽1.1-1.3米;种公牛床长2-2.2米,宽1.3-1.5米;肥育牛床长1.9-2.1米,宽1.2-1.3米;6月龄以上育成牛床长1.7-1.8米,宽1-1.2米。牛床应高出地面5厘米,保持平缓的坡度为宜,以利于冲刷和保持干燥。牛床最好以三合土为地面,即保温又护蹄。
2、饲槽:饲槽建成固定式的、活动式的均可。水泥槽、铁槽、木槽均可用作牛的饲槽。饲槽长度与牛床宽相同,上口宽60-70厘米,下底宽35-45厘米,近牛侧槽高40-50厘米,远牛侧槽高70-80厘米,底呈弧形,在饲槽后设栏杆,用于拦牛。
3、粪沟:牛床与通道间设有排粪沟,沟宽35-40厘米,深10-15厘米,沟底呈一定坡度,以便污水流淌。
4、清粪通道:清粪通道也是牛进出的通道,多修成水泥路面,路面应有一定坡度,并刻上线条防滑。清粪道宽1.5-2米。牛栏两端也留有清粪通道,宽为1.5-2米。
5、饲料通道:在饲槽前设置饲料通道。通道高出地面10厘米为宜。饲料通道一般宽1.5-2米。
6、牛舍的门:肉牛舍通常在舍两端,即正对中央饲料通道设两个侧门,较长牛舍在纵墙背风向阳侧也设门,以便于人、牛出入,门应做成双推门,不设槛,其大小为2-2.2米×2-2.2米为宜。
7、运动场:饲养种牛、犊牛的舍,应设运动场。运动场多设在两舍间的空余地带,四周栅栏围起,将牛拴系或散放其内。其每头牛应占面积为:成牛15-20平方米、育成牛10-15平方米,犊牛5-10平方米。运动场的地面以三合土为宜。在运动场内设置补饲槽和水槽。补饲槽和水槽应设置在运动场一侧,其数量要充足,布局要合理,以免牛争食、争饮、顶撞。
犊牛舍的修建必须根据犊牛的生长发育特点,以有利于其生长为基本原则而修建。
一、犊牛期生理特点:新生犊牛自身免疫机制尚未发育完善,抗病能力较差,主要依靠吸收母牛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来抵御疾病,3-4天母源抗体活性下降,14天前后抗体达到最低,而犊牛自体免疫系统需要20日龄左右时间才能形成能力,犊牛免疫系统在形成能力之前,有一高危期,最容易患病。另外哺乳期犊牛消化系统结构未健全完善,微生物区系也未建立,对饲养管理的要求较高。应该说犊牛是最脆弱和最敏感的群体,周边环境温度和牛舍条件对犊牛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所以特别强调一定要加强卫生管理,经常清扫消毒,犊牛最适宜的生活环境就是:清洁、干燥、通风、阳光充足、保温。犊牛舍设计原则是,即满足饲养工艺要求,又能符合以上环境要求,达到减少犊牛疾病发病率,提高饲养成活率的目的。
二、哺乳期犊牛舍建筑形式:根据我国南方、北方气候特点,饲养规模和饲养工艺,哺乳期犊牛舍主要有二类建筑形式供选择:一类是:大型规模奶牛场,母犊繁殖、饲养数量相对较多,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采用奶槽车方式给奶牛喂奶,工艺要求犊牛栏相对集中,便于操作;还有根据气候条件如南方降雨较多,为了防止犊牛经常被雨水淋着,同时也便于喂奶工的操作;北方地区冬天气温往往达到零下30—40度,生存条件很差;以上环境条件适合选择犊牛舍(棚)的建筑形式,在舍(棚)内采用个体犊牛栏形式饲养犊牛,另一种饲养方式是犊牛岛。
三、犊牛舍(棚)的设计:设计原则强调:独立性、饲养密度、通风措施、干燥措施、犊牛栏和保温性。
独立性:犊牛出生后与母牛隔离,12小时内灌服和喂服两次初乳,然后送犊牛舍(棚)饲养,哺乳期犊牛应单独集中饲养,不应与其他月龄、阶段的牛只混群饲养。
饲养密度:每头犊牛牛舍内平均占有面积4㎡以上。
通风:这里主要指封闭式犊牛舍,过于强调冬季舍内保温,忽视通风和舍内空气质量,通风效果差微生物和致病菌得以繁殖生长,造成犊牛一些疾病的发生,另外空气质量差,氨气浓度提高,刺激犊牛呼吸器官,诱发粘膜充血,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发生。所以犊牛舍要有24小时不间断的通风措施。犊牛舍的建筑形式、牛舍檐高和屋面坡度对通风也起一定作用。
干燥措施:除了犊牛每天排出的粪尿,还有洗刷消毒的用水,犊牛栏下面地面由前向后要设计2%左右的坡度,犊牛栏后面设有排水沟,以便及时将水排出,同时要注意减少水的用量(如图1)。
犊牛栏:采用钢材和钢网焊接,常用犊牛栏尺寸为宽1m、长1.5m,犊牛栏正面为活动的门,门上配有可放饮水桶和料桶的环,两个桶之间相距10—15cm。为了防止犊牛饮水后立即吃料,或吃料后立即饮水,而造成犊牛料被水侵,或饮水被料弄脏,犊牛栏前面要有两个开口,两个开口之间距离15cm—20cm.。犊牛栏床的部分离地面30cm,便于清理犊牛粪便和污物,犊牛床可选用钢网、木板、竹板,选用木板、竹板时,每块板材之间要有1cm距离。
犊牛舍保温:长江、黄河流域冬天最低温度一般为0度至零上5度,棚式结构牛舍的北侧应设计卷帘挡风,另外犊牛栏犊牛脚下铺垫一层较厚的清洁稻草。
犊牛舍的修建必须根据犊牛的生长发育特点,以有利于其生长为基本原则而修建。
一、犊牛期生理特点:新生犊牛自身免疫机制尚未发育完善,抗病能力较差,主要依靠吸收母牛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来抵御疾病,3-4天母源抗体活性下降,14天前后抗体达到最低,而犊牛自体免疫系统需要20日龄左右时间才能形成能力,犊牛免疫系统在形成能力之前,有一高危期,最容易患病。另外哺乳期犊牛消化系统结构未健全完善,微生物区系也未建立,对饲养管理的要求较高。应该说犊牛是最脆弱和最敏感的群体,周边环境温度和牛舍条件对犊牛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所以特别强调一定要加强卫生管理,经常清扫消毒,犊牛最适宜的生活环境就是:清洁、干燥、通风、阳光充足、保温。犊牛舍设计原则是,即满足饲养工艺要求,又能符合以上环境要求,达到减少犊牛疾病发病率,提高饲养成活率的目的。
二、哺乳期犊牛舍建筑形式:根据我国南方、北方气候特点,饲养规模和饲养工艺,哺乳期犊牛舍主要有二类建筑形式供选择:一类是:大型规模奶牛场,母犊繁殖、饲养数量相对较多,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采用奶槽车方式给奶牛喂奶,工艺要求犊牛栏相对集中,便于操作;还有根据气候条件如南方降雨较多,为了防止犊牛经常被雨水淋着,同时也便于喂奶工的操作;北方地区冬天气温往往达到零下30—40度,生存条件很差;以上环境条件适合选择犊牛舍(棚)的建筑形式,在舍(棚)内采用个体犊牛栏形式饲养犊牛,另一种饲养方式是犊牛岛。
三、犊牛舍(棚)的设计:设计原则强调:独立性、饲养密度、通风措施、干燥措施、犊牛栏和保温性。
独立性:犊牛出生后与母牛隔离,12小时内灌服和喂服两次初乳
上一篇: 防治水稻细菌性病害的药剂有哪些?
下一篇: 什么是油菜正确的收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