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经济作物 > 棉花 > 棉花苗期病害症状是什么? 棉花

棉花苗期病害症状是什么?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合理调整作物布局。重视发展棉花与小麦、油菜、玉米、大蒜等作物的间作套种或插花种植,增加复种指数,丰富棉田天敌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利用套作生态控制蚜害。由于前作屏障作用,棉苗上的有翅蚜落量大为减少,同时套种间作对保护天敌非常有利,多数年份套作棉都能安然避过3叶期前的弱苗期蚜害。前作收获后大部分苗进入4-6叶期,耐蚜能力和恢复补偿能力明显增强,经连续4年我们调查,麦棉、蒜棉套作田,棉花苗期蚜虫量均未达到防治指标。

2、合理轮作避免重茬。在生产中采用3年小麦或玉米1年棉花的轮作方式,虽不能彻底消灭病原菌,但可以显著地减轻棉花苗期病害的发生。这种方法对棉花枯萎病、黄萎病的防治非常重要。

3、认真搞好选晒棉种,适期播种。目前我地市场上的棉种已基本上实现了包衣。包衣剂内含杀虫、杀菌成分,可以有效地防治苗花苗期的地下害虫及各种苗期病害,使用方便,效果很好。选用抗枯黄萎病的品种是防治棉花枯黄萎病的关键,可以大大降低发病率。

播种前剔除烂、瘪、杂籽,播种前半个月晒种3-5天以促进后熟,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5厘米土温稳定在12℃以上后播种,并注意冷尾暖头下种。地膜覆盖棉应注意适宜播种深度,争取出苗快、齐、壮。

4、齐苗后要及时中耕松土除草。地势洼、湿度大的棉田早中耕起到松土增温作用,防止返碱,有效地减轻苗期病害,同时也可以破坏地老虎的产卵场所,直接杀伤卵和低龄幼虫。

5、及时间苗定苗。选留壮苗并将拔除的病、虫、弱、残苗带出田外集中处理,这样做可以减少70%以上的蚜量,使防治指标推迟5-7天到来。

6、加强棉田管理,推广促早栽培。在棉花生育进程上,我区棉花要求8月底即完成目标产量构成指标,棉花长势下降,枝叶老化,使第4代棉铃虫没有适宜食料完不成发育历期而死。在栽培技术上避免用春棉品种进行麦田晚栽,不宜推广麦后直播棉,麦棉套种要采取育苗移栽。在棉花生育期间,根据各类棉花长势,合理进行化学调控,尽量使棉花早发早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