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艺 > 蔬菜园艺 > 其他蔬菜 > 猴腿的栽培技术? 其他蔬菜

猴腿的栽培技术?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根茎的采收猴腿的根茎在其地上部分枯萎一个月后即可采集。挖大约20厘米左右深,即将猴腿的根子成坨挖取,应尽量减少对植株根部的损伤,运到温室备用。
立体栽培模式的建立
①在温室的南北走向每6o厘米画一条直线,南端取到棚面1米高处;北端到作业道边缘②每隔一个60厘米,挖出深10厘米的浅槽,作为立体栽培墙的基础,中间为60厘米的作业道(可视土地情况自行确定)。③将猴腿的根须向内,生长点的一侧向外,沿浅池的四周摆放一圈,然后用土将池内填平,撒一层腐熟的有机肥;然后用80厘米左右的玉米秸(或细棍)成45。角摆放在肥土上,起到固定栽培墙的作用;然后浇透水。这样一层一层砌,每砌一层向里收紧一点,最后当墙垛收到只有20厘米左右时,将根茎平铺上去,正好将顶部封住。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有五个栽培面的梯形立体栽培墙,高度可达一米左右,可有效的提高栽培面积2—3倍。

温度管理
猴腿是喜温植物,但不耐高温,气温、地温达到8~C时即可萌发,气温15℃、地温12℃以上时,叶片迅速生长。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0℃左右,嫩叶的生长适宜温度为17—20℃,气温超过30℃时停止生长,气温低于5℃时嫩叶片受冻害。

光的管理
光照是猴腿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当光照强时,细胞伸长受阻,叶柄短小,食用价值低;光照弱时,光合作用差,光合产物积累不足,品质差。适宜的光照强度为10000<13000勒克斯。如果光照强,可张挂遮阳网。

水分的管理
猴腿在栽后及采收期间要经常用喷壶喷水,保证每隔一天浇一次水,始终保持土壤湿润,尤其北方冬季空气干旱更应这样。3采收嫩叶出土6~10天,适时采收第一茬,再过710天,当第二茬嫩叶出土后,长到20厘米左右,小叶未展开并呈拳状时可进行采收。采收时,要尽量贴近地面,用手掐或用刀割。猴腿在保护地内般可采收23次,但在后期长势稍弱一些。控制好往温室内定植的时间,可把采收期控制在春节前后,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采收后的管理
栽培土的准备猴腿原生地是富含腐殖质的林下,天性喜肥,适于土壤疏松地带生长。所以,在做床前要施足底肥,最好用腐熟的猪粪,其次是马粪,每公顷施入75000千克,翻入床下20厘米深处。根茎的移植在春季解冻之后,将根茎从温室中移出,可栽在温室后面做好的床内,由于猴腿喜肥水,又多在林下生长有喜阴的习性,所以,根茎栽完后,要覆稻草遮荫保湿。根茎经过培肥,以备冬季再用。

栽培的时间一般在晚秋的10月的中、下旬进行。或者是在11月的初期进行。如果猴腿的根茎资源量较大,可以在冬季里多茬栽培。每一茬的一个生长周期在50—60天。在一个冬季里,可以生产2—3茬猴腿。如此生产,大大降低了基础设施的成本。从而也增加的利润收入。
  (一)、繁殖方式
  猴腿的繁殖方式有利用孢子进行的有性繁殖和利用根茎繁育的无性繁殖。
  1、孢子繁殖
  (1)、孢子的采收和处理
  孢子的成熟时间在7月中、下旬。孢子成熟后很快脱落。因此在采收孢子时应及时进行。孢子成熟的标致是可在孢子叶片上见到叶背部的边缘处的孢子囊颜色已由淡黄色变为灰黑色或黑褐色。这时可以采收。采收时,将带有孢子囊的叶片一同采下,装入口袋中,然后放在蔽光、干燥的条件下保存。可在地上铺一层塑料布,将孢子囊叶铺在上面。阴干。几天后,孢子囊开裂,孢子散落到下面的塑料布上。搜集,清除杂质。放在干燥的容器中。采收后的孢子应立即播种。如不能立即播种应将孢子放入冰箱中保存。使温度保持在0—7℃的温度条件下。
  (2)、配制培养基
  培养基的原料可用山皮土、园田土、珍珠岩、河砂、筛细的腐熟农家肥等。其配制的方法是:园田土(山皮土)+农家肥+河砂(珍珠岩)比例为1∶1∶1,加放适量的水。使培养基的含水量在65%左右。混合均匀,用细筛过筛。酸碱度以中性或微酸性为宜。Ph在6—7。装入耐高温的塑料袋中,然后放入蒸锅中蒸气灭菌4—5个小时。取出。待温度下降时播种。
  (3)、播种
  先做一个盛装培养基的木箱。一般高度为12—15厘米,长为1米,宽为50—60厘米。并根据木箱的尺寸,剪出包果培养基料的塑料布,放入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数分钟,取出铺在木箱底层。然后,将消毒后的培养基料放入木箱中。待料温下降到20—25℃时便可以播种。消毒后的培养基料在操作的过程中应尽量不要裸露。以避免杂菌感染。
  将猴腿的孢子粉均匀地撒在培养基上。不需要盖土。撒种后,木箱的表层用消毒后的塑料布封严。置于潮湿、蔽光的环境条件下。温度控制在18—25℃。
  (4)、田间管理
  孢子播种后,在温度、水份等生长条件适宜的情况下,25—30天左,孢子在培养基的表层形成淡绿色的扇形原叶体。这时应将培养基木箱置于光照较少的环境条件下。增加光照,每日的光照相时间在4小时左右。同时要保持培养基中的水份充足。经常浇水,小水勤浇。培养基中的湿度在80—90%左右。撒种后大约50天左右,生成的配子体的小植株。
  播种后的70—80天左右,幼体可长到4—5厘米高,这时可以进行移栽定植。
  (5)、定植
  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的地块作为定植田。在田内铺施腐熟的农家肥。每亩用量在3500—4000公斤。深翻地。做床。床畦的高度在8—10厘米,宽度在1.2—1.5米。在床畦上开出定植沟,沟的深度在3—4厘米,沟宽在5—6厘米。每沟的行距在12—15厘米。将幼苗栽入沟内。保持株距在4—5厘米。盖土,浇水,浇水时,要小水勤浇,不可大水漫灌。经常浇水,保持床土的潮湿。幼苗定植后,还要进行遮光。遮光的方法可用遮阳网进行,也可以用带叶的树枝插在床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