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小麦 > 冬小麦春季病害多发需注意什么? 小麦

冬小麦春季病害多发需注意什么?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是对我国小麦生产影响最大的一种大区流行性病害,具有发生范围广、蔓延速度快、危害损失大等特点。目前国内小麦主栽品种抗源单一,多数品种抗病性差,去冬越夏区、冬繁区降水量大、气温条件适宜,加之大雪覆盖,为条锈病病菌安全越冬提供了有利条件,菌源丰富,如气候适宜,将会在全国范围暴发流行,并造成严重损失。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发生在长江中下游、西南麦区。危害冬小麦、大麦等,主要引起苗枯、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其中影响最严重是穗腐。小麦抽穗扬花期多雨、高湿、寡照(日平均气温≥15℃、空气湿度≥85%)易高发。  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 是影响小麦产量、品质的春季易发病害之一,其发生发展与温度、湿度等气象条件关系密切,一般冬季温暖、早春气温回升快,同时伴有阴雨天多、光照不足,纹枯病发生重,反之病害发生轻。3月至5月上旬的雨量与发病程度密切相关。  近年来,小麦纹枯病已发展成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每年的4月上旬至5月中旬是小麦纹枯病的多发季节,一般减产20%-40%。小麦纹枯病不易识别,很多农民常常不能对症下药,往往错过了防治时机,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 如遇到低温多湿气候,一般播种过早、播种量过多而田间群体过大的地块,以及使用氮肥偏多、田间湿度偏大和遭受“冻害”的麦田发病往往较严重,如果纹枯病仍有发展的态势,间隔7-10天再喷一次药。

  小麦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菌是一种土壤寄居菌。割麦收获区病根茬上的休眠菌丝体成为下茬方要初侵染源。冬麦区种子萌发不久,夏病菌菌丝体就可侵害种根,并在变黑的种根内越冬。翌春小麦返青,菌丝体也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生长,向上扩展至分蘖节和茎基部,拔节至抽穗期,可侵染至第1—2节,由于茎基受害腐解病株陆续死亡。

  小麦全蚀病菌较好气,发育温限3—35℃,适宜温度19—24℃,致死温度为52—54℃(温热)10分钟。土壤性状和耕作管理条件对全蚀病影响较大。一般土壤土质疏松、肥力低,碱性土壤发病较重。土壤潮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扩展,水浇地较旱地发病重。与非寄主作物轮作或水旱轮作,发病较轻。根系发达品种抗病较强,增施腐熟有机肥可减轻发病。冬小麦播种过早发病重。

  小麦白粉病  近年来,随着麦田水肥条件的改变和种植密度的增加,导致小麦白粉病成为小麦田间严重发生的一类病害,从幼苗到成株期均可被侵染。建议广大农民朋友防治小麦白粉病应以健身栽培为基础,科学药控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