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豆类作物 > 其他豆类 > 大豆田的主要杂草及防治方法? 其他豆类

大豆田的主要杂草及防治方法?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 大豆播后芽前防治策略

  播前、播后苗前施药的优点:防除杂草于萌芽期和造成为害之前。由于早期控制了杂草,可以推迟或减少中耕次数。如苗前施药除草效果差,苗后还有机会补救。播前施药混土能提高对土壤深层出土的一年生大粒阔叶杂草和某些难防治的禾本科杂草的防治效果。还可以善某些药剂对大豆的安全性,如茅毒、嗪草酮等。

  播前、播后苗前施药的缺点:使用药量与药效受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PH值制约。在砂质土,遇大雨可能将某些除草剂淋溶到大豆种子上产生药害。播后苗前土壤处理,土壤必须保持湿润才能使药剂发挥作用,如在干旱条件下施药,除草效果差,甚至无效。

  (1) 大豆非主产区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豆田 在大豆非主产区,豆田除草剂应用较少,豆田主要杂草为马唐、狗尾草、牛筋草、菟丝子、藜、反枝苋,杂草比较好治,生产中可以用酰胺类、三硝基苯胺类除草剂。

  在大豆播后苗前施用,最好在播种的3天之内施药,对水土表喷施,有50%乙草胺乳油100~150ml/亩、72%异丙甲草胺乳油150~200ml/亩、72%异丙草胺乳油150~200ml/亩、33%二甲戊灵乳油150~200ml/亩,兑水50~80kg/亩喷雾土表。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沙质土、低洼地、水分足,用药量低,反之用药量高。土壤干旱条件下施药要加大用水量或进行浅混土(2~3cm),施药后如遇干旱,有条件的可以灌水。大豆幼苗期,遇低温、多湿、田间长期积水或药量过多,易受药害。其药害症状为叶片皱缩,待大豆长至3片复叶以后,即北方进入7月、温度升高可以恢复正常生长,一般对产量无影响。

  (2)大豆主产区以马齿苋、铁苋等阔叶杂草为主的豆田

  在大豆主产区,豆田除草剂应用较多,豆田杂草为害严重,特别是酰胺类、精禾草克系列药剂不能防治的一些阔叶杂草、莎草大量上升,杂草比较维治,生产中应选用适当的除草剂配方。

  在大豆播后苗前施用,最好在播种的3天之内施药,兑水土表喷施,用50%乙草胺乳油100ml/亩+24%乙氧氟草醚乳油 10~15ml/亩,72%异丙草胺乳油150ml/亩+10%氯嘧磺隆可湿粉5~7.5g/亩、兑水50~80kg/亩喷雾土表。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砂质土、低洼地、水分足,用药量低,反之用药量高。土壤干旱条件下施药要加大用水量或进行浅混土(2~3cm),施药后如遇干旱,有条件的可以灌水。大豆幼苗期,遇低温、多湿、田间长期积水或药量过多,易受药害。其药害症状为叶片皱蓿,待大豆长至3片复叶以后,即北方进入7月、温度升高可以恢复正常生长,一般对产量无影响。

  2、 大豆田生长期防治策略

  大豆生长期化学除草可以作为豆田杂草的一个补充时期,也是豆田杂草防除上的一个关键时期。

  苗后茎叶处理具有的优点:受土壤类型、土壤温度的影响小。看草施药,

  (1) 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豆田 对于多数大豆田,特别是除草剂应用较少的地区或地块,马唐、狗尾草发生为害严重,占杂草的绝大多数。

  对于前期未能封闭除草的田块,在杂草基本出齐,且处于幼苗期时应及时施药。具体药剂如下:5%精喹禾灵乳油50~75ml/亩、 10.5%高效盖草能乳油20~40ml/亩、12.5%稀禾定乳油50~75ml/亩、24%稀草酮乳油20~40ml/亩、施药时视草情、墒情确定用药量。草大、墒差时适当加大用药量。兑水30kg/亩均匀喷施。

  (2) 以禾本科和阔叶杂草混用的豆田 对于多数大豆田,在除草剂应用较少的地区或地块,马唐、狗尾草为主,并有藜、苋少量发生的地块。在杂草基本出齐,且杂草处于幼苗期时应及时施药。具体药剂如下:5%精喹禾灵乳油50~75ml/亩+48%苯达松水剂150ml/亩、10 .5% 高效盖草能乳油20~40ml/亩+25%三氟羧草醚水剂50ml/亩、5%精喹禾灵乳油50~75ml/亩+24%乳氟禾草灵乳油20ml/亩,宜在大豆2~4片羽状复叶时施复叶时施药,施药时视草情、墒清确定用药量。草大、墒差应适当加大药量。兑水30kg/亩均匀喷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