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地区一年发生4~5代,以幼虫在冬小麦和禾本科杂草茎基部越冬,翌年早春随气温上升幼虫化蛹、羽化。第1代继续危害小麦,第2代为害小麦无效蘖和春玉米,3代、4代为害谷子、夏玉米、高粱、自生麦苗及禾本科杂草等,第5代黑麦秆蝇转移到秋播小麦和杂草上危害并越冬。黑麦秆蝇成虫将卵散产在谷子幼苗茎基部叶鞘和心叶内外,卵期2~4天。幼虫孵化后转移到谷子心叶,并钻蛀生长锥为害,造成被害处粘连或腐烂,被害株表现枯心、环形株等各种畸形症状。夏季高温多雨湿度大有利于黑麦秆蝇发生。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种植抗虫品种,适当晚定苗,拔除被害株并带出田外销毁。
2、种子处理:用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70%噻虫嗪可分散粉剂按种子量0.3%拌种。
3、药剂防治: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2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任选其一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