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用抗病品种 目前推广的抗病品种有:鄂马铃薯1号、2号,克新4号等。这些品种在晚疫病流行年,受害较轻,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
(2)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做到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块、春化等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
(3)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早播,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栽植,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
(4)发病初期开始喷洒72%克露或克霜氰或霜霸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900一1000倍液、90%三乙磷酸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琥·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即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72.2%普力克(霜霉威)水剂800倍液、1:1:200倍式波尔多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马铃薯晚疫病历年来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严重影响马铃薯品质与产量及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进行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显得极为重要。马铃薯晚疫病又称“疫病”,是发生普遍而严重的流行性病害。凡马铃薯种植的地区均有发生,不抗病的品种在晚疫病流行时,田间产量损失可达30%,窖藏损失轻者5%-10%,重者在30%以上。晚疫病不但危害马铃薯,还可对番茄、辣椒、茄子等造成危害。
该病的症状:马钤薯的叶片、茎和块茎均可受害,一般在开花前后出现症状。受害病叶,初期为不规则形状的黄褐色斑点,气候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大,边缘为水渍状,有一圈白色霉状物,在叶的背面长有茂密的白霉,形成霉轮。干燥时,病斑停止扩展,病部变褐而脆,病斑边缘也不产生白霉。茎部受害,初为稍凹陷的黑色条斑,气候潮湿时,表面也产生少量白霉。薯块受害发病初期产生褐色或带紫色的小病斑,稍凹陷,在皮下呈红褐色,逐渐向周围和内部发展。土壤干燥时病部发硬、呈干腐状。在多湿粘重的土壤内,常易引起杂菌感染而软腐。病薯有怪味,不能食用。窖藏期间,带病薯块尚可继续发展,造成干腐或湿腐。
常用药剂: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三苯氢氧化锡悬浮剂、100克/升氰霜唑悬浮剂等。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高产良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晚疫病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种植前应选用具有多基因的抗病品种或水平抗病性种薯;选用无病种薯,在入窖前和第二年出窖时都要仔细挑选无病种薯;然后经春化晒种,再次进行严格淘汰病薯,最后在切种时再选1次,严格挑选,防止病薯下地;加强田间管理。整地,选地势高、排水良好的地方种植,采取中耕管理培土、清除烟根、开沟排水等措施,增施钾肥,提高抗病性;播种前精选种薯,淘汰带菌薯块,可减少田间中心病株的数量。
在马铃薯生长后期培土,可减少游动孢子囊侵染薯块机会。在病害流行年份,适当提早刹秧,2周后再收获,可避免薯块与病株接触机会,降低薯块带菌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