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各生长发育期交均可发生根腐病,可危害植株各部位,表现根部腐烂.叶片出现病斑.茎枯死.穗颈枯死等症状.苗期发病,小麦芽鞘和根部变褐色甚至腐烂.发病轻的植株生长细弱,不久枯死;发病严重的幼芽不能出土便枯死.分蘖期病株根颈部出现褐色病斑,叶鞘也变褐腐烂,无效分蘖增多.丛生,严重时幼苗枯死.生长后期发病,病株易拔起,但不见根系腐烂,引起倒状和形成"白穗".
小麦根腐病由长蠕孢属真菌侵染引起,病菌潜伏在种子内和土壤中越冬.越夏,成为初浸染源.春季气温不稳定,返青期遇寒流,麦苗受冻后抗病能力下降,易诱发根腐病,造成大量死苗.抽穗期后遇高温多雨或多雾天气,有利于根腐病菌孢子萌发浸染,病害发生严重,导致叶片早枯.开花期以后遇持续高温多湿天气穗腐重,种子感病率高.过早或过晚播种.田间管理粗放.田间杂草多.地下害虫危害,均会不同程度地诱发该病.
小麦的幼芽、幼苗被侵害造成田间缺苗;成株茎、叶受害造成叶片早枯,光合作用下降,籽粒不饱满,降低产量;病株因根部或茎基腐烂而呈“青枯”状死亡,不能结实;穗和籽粒被害,结实率下降,种胚变黑,粒重轻,发芽率低;黑胚率高的小麦磨出的面粉色泽灰暗,品质差,因此根腐病不仅
影响产量,而且还降低了小麦的品质和商品价值。
小麦幼芽受害后变褐枯死,幼苗受害,轻者芽鞘上产生条形或不规则形褐斑,重者幼苗变褐腐烂,称为苗腐。轻病苗成株可抽穗,但结实率低,有些病株,由于根冠腐烂,茎基部折断倒伏,或不倒伏呈青枯状,故有“青死病”之称(见彩图 ),拔取病株可见茎节基部变褐,根毛表皮脱落。成株叶上病斑初期为梭形或椭圆形褐斑,扩大后呈长椭圆形或不规则褐色大斑,中部色浅,气候潮湿时,病部产生黑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鞘上病斑不规则,常形成大型云纹状浅褐色斑,扩大后整个小穗变褐枯死并生有黑霉。病小穗不能结实,或虽结实但形成种子带病,种胚变黑,轻者仅胚尖变褐,种形不变;重者全胚呈深褐色,种子瘦小,有的病粒胚不变色,而在胚乳腹脊或腹沟等部位产生边缘褐色、中央灰白色的梭形斑。
小麦根腐病又称为根腐叶斑病或黑胚病、青枯病,是指小麦还没有成熟,叶子还是青的,叶片就很快干枯的现象。表现为幼芽、幼苗被侵害造成田间缺苗;成株茎、叶受害造成叶片早枯,光合作用下降,籽粒不饱满,降低产量,减产率在8%~19%之间;病株因根部或茎基腐烂而呈“青枯”状死亡,不能结实;穗和籽粒被害,结实率下降,种胚变黑,粒重轻,发芽率低;黑胚率高的小麦磨出的面粉色泽灰暗,品质差,因此根腐病不仅影响产量,而且还降低了小麦的品质和商品价值。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地选用适合当地栽培的抗根腐病的品种,可选用西农881、秦麦2号、12号,西农1376等抗根腐病品种。
2、选用无病种子和进行种子处理。及早准备种子,播前晒种2~3天,严格按照拌种程序拌种,防止种子带菌。
3、合理施肥。以施用农家肥为主,均衡施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合理施用钾肥、锌肥、硼肥、钙肥等,控制氮肥的用量。施肥一定要适量、适时,拔节后一般不再追肥,有利于小麦灌浆。
4、适时浇小麦灌浆水。小麦灌浆时需要大量的水份,气温较高、天气干燥,比较容易出现干热风,水分蒸发快,容易出现脱水干枯。
因此,要根据墒情,适时浇好灌浆水。
上一篇: 什么是控释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