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经济作物 > 其他经作 > 苦瓜霜霉病的发病规律 其他经作

苦瓜霜霉病的发病规律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苦瓜霜霉病,孢囊梗从气孔中伸出l~2枝或3~4枝,高165~420微米,主轴长105~290微米,占全长的2/3~9/10,粗5~6.5微米,基部略膨大,上部呈双叉状分枝3~6次;末枝直或略弯曲,长1.7~15微米;孢子囊浅褐色,椭圆形至卵圆形,具乳突,大小15,31.5×11.5~14.5微米,长宽比值为1.2~1.7,产生游动孢子,萌发后侵入;卵孢子生在叶片组织中,球形,浅黄色,大小28~43微米。

主要为害叶片。初叶面现浅黄色小斑,后扩大,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颜色由黄色逐渐变为黄褐色至褐色,严重时病斑融合为斑块。湿度大时,在叶背面长出白色霉状物,有时叶面也可见白色菌丝,天气干燥时则很少见到霉层,该病田间症状与苦瓜白粉病酷似。苦瓜白粉病也为害叶片、叶柄和茎,初多在叶面或嫩茎上现白色霉点,后扩展成霉斑,严重时叶片出现褪绿黄色斑,有的连成大片或布满整个叶片正面或背面。进入秋季在自色霉斑上长出很多黑色的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子囊壳,别于霜霉病。必要时镜检病原确定。

苦瓜霜霉病的发病规律:病菌可在温室或大棚活体植株上存活,从温室或大棚向露地植株传播侵染(至于能否以卵孢子在土中存活越冬尚不明确)。田间周年都有瓜类寄主存在,病菌可以孢子囊借风雨辗转传播为害,无明显越冬期。病菌萌发温限4-32?xml:namespace>,以15-19为最适,低温阴雨易诱发本病。?xml:name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