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新品种时,为了减少损失、争取成功,需要注意如下问题:
(1)引种要有针对性,不能盲目乱引。俗话说:“一方土,一方种”。品种对气候、土壤、栽培等条件有特殊的要求。只有在它适应的生态环境中,品种才能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抵抗不利因素,发挥增产潜力。
(2)气候、土壤、栽培等因素对作物的作用有主要和次要之分,其中气候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气候相似的地区间相互引种较容易成功的。气候相似主要就是指品种原产地和引入地的水分、温度和光照等主要气候因素的相似。水稻、玉米、大豆是短日照作物,由北向南引,提早成熟,株、穗、粒变小;由南向北引,延迟成熟,植株增高,穗粒增大。掌握引种的一般规律,合理的利用,引种就有可能成功,例如:从南往北引早熟水稻品种,由北向南引晚熟水稻品种,一般较易成功。而长日照作物却不同,如冬小麦,原产于北方的品种向南引,满足不了低温和长日照的要求,生育期延长不能抽穗开花。
(3)必须坚持“一切经过试验”的原则。引种虽然有“从气候相似地区引种较易成功”,“纬度、海拔”变化等一般的引种规律可遵循,但是实际上这些规律只提供了一种趋向,并不十分准确。因此,不能听人传说某某品种好就盲目大引大种。正确的做法是:每个品种少量种植几行观察一下,并与你原来认为好的老品种比一比,看看熟期合不合适,抗病、抗逆性有没有什么问题,产量怎么样,然后挑出好的新品种逐年扩大试种面积,最后再确定大量使用。引种观察要注意新老品种的种植条件尽量一致。试验不一定自己做。听说别人家引进了新品种,收获前去看一看,是一种既省事又可靠的办法。种子公司都有新品种试验田供大家参观。
(4)新品种的特殊栽培要求。有些品种是耐密型的,必须靠群体创高产。引进这类品种时,不了解品种的耐密特点,按普通密度种植,优良品种很容易被埋没掉;有些品种是喜肥水的,只有条件好,才能充分发育起来表现高产。因此,要向提供新品种的单位索要“新品种说明书”,或口头询问新品种生育期、抗病虫性、抗倒伏性、耐旱耐瘠性、适宜密度、适宜施肥量和种类、施用方法,以及其他特殊要求等。总之,要尽量多了解一些品种情况。
较大量地引进新品种时,应到国家允许的种子经营部门或育种单位去引。来路不清的种子,质量无保证,容易上当受骗,而且一旦造成损失,很难得到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