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渔业 > 水产养殖 > 其他水产 > 鱼苗繁殖塘水质怎样培育? 其他水产

鱼苗繁殖塘水质怎样培育?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肥水下塘,鱼苗下塘前1周左右注水50-60厘米,立即在池中施放有机肥培养鱼苗的适口天然饵料,使鱼苗入池后便可吃到充足的天然食料。 施用的有机肥料可因地制宜地选用。一般粪肥每亩施300~500公斤,或绿肥(大草)300-400公斤。为加速肥水,可兼施化学肥料,一般每亩施氨水5-10公斤,或硫酸铵、硝酸铵、尿素、氯化铵等4公斤,过磷酸钙3~4公斤。 肥水下塘的原理是充分利用鱼苗发育过程中食性转化规律与池塘清塘之后浮游生物发育规律的一致性,从而提高鱼苗的成活率。 清塘施肥之后,池塘中各种浮游生物的繁殖速度和数量高峰的出现时间不同,一般的顺序是:先是浮游植物和原生动物,接着是轮虫和无节幼虫,然后是小型枝角类、大型枝角类和桡足类。而鱼苗入池之后长到全长15~20毫米时食性转化规律是:轮虫和无节幼体-小型枝角类-大型枝角类和桡足类。只要适时地进行清塘肥水、鱼苗适时下塘就可以利用两者的一致性,使鱼苗在每个发育阶段都有丰富适口的天然食物。因此,鱼苗的适时下塘是养好鱼苗的重要技术措施。适时下塘,就是趁池水轮虫数量达到高峰(即每升水5000-10000个,生物量20毫克以上)时,把鱼苗放入池中。鱼苗下塘的时间过早、过晚都会严重影响成活率和生长速度。所以必须掌握池水中轮虫的出现时间和发育规律。 据测定,水温20-25℃时,鱼池清塘注水施肥后8-10天,轮虫的数量可以达到高峰,持续3-5天后数量迅速下降。清塘注水施肥后的7-8天,轮虫还没有发展到高峰时,一些小型的枝角类零星出现,继而数量增多并与轮虫争食。这些枝角类的摄食能力比轮虫强,因而会抑制轮虫的发展。这时可用0.03-0.05ppm的晶体敌百虫灭杀枝角类并每隔两天施有机肥(80-100公斤/亩)一次,可以延长轮虫的高峰期7-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