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玉米 > 怎样防治连作地的玉米瘤黑粉病? 玉米

怎样防治连作地的玉米瘤黑粉病?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一、春、秋两季玉米收获后,将田间病株残体带出田外烧毁。不宜将病株残体进行沤肥。因多数常发病区就是因为施用未腐熟的病株沤肥导致此病的。因此,建议最好不要拿病株残体来沤肥,以防沤肥不熟反倒成了下一季的初侵染源。

二、冬耕秋翻。秋种地深翻,春种地冬犁,是杀死残留在土中或地表中病菌的最佳方法。秋翻可将落在地表的病菌深埋入土中,使病菌不能接触寄生萌发。冬犁则可将潜在土中的病菌暴露在低温下而停止生育死亡。

三、选用抗病品种。特别是高发病区或连年发病区更注意选用抗病品种。现有的玉米杂交品种正大618、619就是很好的抗病品种。

四、避免偏施过施氮肥,要求氮、磷、钾配合施。偏施多施氮肥易引起植株徒长,柔嫩,容易发病。

五、在抽穗期前后一个月内的易感期,必须注意适时进行灌溉,保证水分供应充足。


及时割除病株或病部,这对减少当年和下一年的侵染来源以及减轻当年的总产量损失,都有很大作用,但病瘤必须及时、连续割,特别是重病地方,更需彻底割,才能发挥作用。 ①幼苗期以拔病株为主。通常在田间最早出现的病瘤是在幼苗3~5叶时在植株的茎基部,此时玉米株高30 cm左右,苗期受害症状有茎叶扭曲畸形、矮缩、叶鞘及心叶破裂紊乱,拔起后可见了茎基或茎根交界处有病瘤,严重时植株枯死。②拔节后以割病瘤为主。拔节后,随叶龄增加,症状愈加明显,确诊率愈高,可归纳为4种病瘤——叶瘤:拔节前后,叶片上开始出现病瘤,多在叶片基部中肋两侧或叶鞘上发生,病瘤小而常串生;茎瘤:茎部病瘤多发生在各节的基部,病瘤较大,不规则珠状,使植株多扭曲,生长受阻,因而病株一般矮小,早期受害果穗小,甚至不能结穗;雄花瘤:雄穗病瘤多呈囊状或牛角状,常数个聚积成堆,雄穗轴及以下节发病,由于病瘤生于一侧,常使雄穗各另外一侧弯曲;雌穗瘤:在尚未抽出的果穗受害后,病瘤突破叶外露,果穗受害后变为畸形,干缩不孕或局部穗粒肿大成瘤,抽出后多在穗顶形成病瘤,病瘤较大,常突破苞叶而外露,长角状或不规则,通常仅个别小花受害长瘤,未侵染的仍可正常结实。③防螟:及时防治玉米螟,以减少侵染机会。④扫残:秋收后清除田间病株残体,清洁田园,彻底扫残,秋季实行深播土壤,是减少来年侵染源的有效途径。⑤轮作:重病地方实行3年以上大面积轮作,并要施用腐熟的不带菌的净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