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预防和防治牲畜布病?
1 严格把好引进关
防控布病,严格把好引进关是关键。病畜、带菌畜是主要传染源,通过发生布病后追踪溯源发现,80%~90%的病例是由引进传染源感染的,所以不能在布病疫区引进牛羊,引进的牛羊要做到 100%检疫,隔离 14 天后方可混群饲养,杜绝人为引进传染源。
2 认真落实免疫关
在布病的高发区及受威胁区每年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对健康牛羊进行一次全面免疫,提高机体免疫力,抵御疫病侵袭。笔者认为现在使用的 S2 株活疫苗牛的免疫期 24 个月,羊免疫期 36 个月,但仍需每年进行一次免疫。据资料查证,连续使用该疫苗,不会导致血清学持续阳性。
3 严格把好种公畜关
农村养殖户有互换种公羊的习惯,而且不检疫、不隔离,配种期直接本交,常常出现一只种公羊感染一群或几群羊的案例。感染布病种公畜的分泌物、精液中含有大量的布鲁氏杆菌,通过交配直接传染母畜。调查发现,通过配种感染布病的病畜约占 30%左右,因此,建议养殖户在开展配种前一定要对种畜进行布病检疫。
4 坚持定期检疫关
我省对布病高发区的防控原则是“免、检、杀、消、管、宣”的六字方针。定期检疫,养殖户可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确定布病阳性畜和疑似畜,检出的阳性畜和疑似畜一定要按规定做扑杀淘汰处理,绝不能再饲养繁殖,防止传染其他人畜。这样坚持下来,能确保一个清净的群体和养殖环境。
5 做好个人防护关
人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感染布病。布鲁氏杆菌对日光照、消毒药及热敏感,一般消毒药都有效,湿热 80℃、6 分钟即可将该菌杀灭,所以为了防止人感染布病,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个人防护:一是在牛羊生产接产时一定要戴手套和口罩,穿工作服,接产后一定要用肥皂水或消毒液将手、手臂消毒清洗干净,接产时所穿衣物要及时清洗、消毒;二是定期对圈舍及牲畜活动场所进行消毒,将粪便清理后堆积发酵处理。圈舍清扫时一定要戴手套和口罩,穿工作服;三是不生食牛羊肉,不喝生奶,生奶一定要煮好灭菌之后才能喝,牛羊肉煮熟煮
透再食用。布病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不仅感染动物,而且也危害畜牧业从业者的身体健康。布病的感染人群主要为饲养员、放牧员、接产员、屠宰工、皮张收购者,因此,牲畜布病的防控工作坚持“综合治理,科学防治,狠抓落实,讲究实效”的原则,采取“疫情监测,检疫监管,淘汰阳性,净化种畜”的技术措施,使牲畜布病疫情一直保持在稳定控制状态。不仅要做到严引进,勤检测,常消毒,而且要提高从业者防护意识和工作技能,控制牲畜布病发生,减少人员感染,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一、什么是布病?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是国家法定的乙类传染病(简称布病)。布鲁氏菌病对光、热、常用化学消毒剂等均很敏感,日光照射10-20分钟,湿热60度10-20分钟,3%的漂白粉澄清液数分钟就可将其杀灭。布鲁氏菌在外界环境的生存能力较强,在干燥土壤、皮毛和乳类食品中可生存数周到数月,在水中可生存5日至4个月。
二、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是什么?
布病主要传染源是患布病的家畜以及患布病啮齿类动物,如羊、牛、猪、鹿、马、骆驼、狗、鼠、家兔、猫等。
目前在我市主要以羊、牛、鹿为主要传染源:
三、布病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1、经皮肤粘膜直接接触感染,如接产员、兽医、饲养、放牧、皮毛加工、屠宰、挤奶直接接触被病畜污染的水源、土壤、草场、工具,从事布病防治的医生、检验人员等;
2、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食入被污染的水或食物,经口腔、食道粘膜进入体内。如吃生拌或未经煮熟的肉类,不洗手直接拿食物吃等。
3、经呼吸道感染:人吸入了被布氏菌污染的飞沫、尘埃。如皮毛加工、饲养放牧、打扫畜圈卫生等。
引种是关键,严格进行布病监测,避免引进带病畜种。
上一篇: 树桩盆景一般应间隔几年翻盆换土一次?
下一篇: 番茄有哪些缺素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