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薯类作物 > 马铃薯 > 马铃薯青枯病发病条件有哪些? 马铃薯

马铃薯青枯病发病条件有哪些?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病菌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或病薯块上越冬,病菌通过灌溉水或雨水传播,从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是典型维管病害。一般酸性土发病重。土壤含水量高、连阴雨或大雨后转晴气温急剧升高发病重。

病原菌以多种植物根际的分泌物作为营养,可在土壤中残留多年。病原菌侵染马铃薯的维管束系统后大量繁殖并感染整株。病原菌从受害植株的根系或块茎通过细菌粘液等形式进入土壤,作为侵染源继续侵染其他植株。细菌粘液也是收获期和贮藏期其他块茎的重要侵染源。

该病菌喜高温、高湿环境,病菌的最适发育温度为30℃~37℃,最适的pH值为6.6,故酸性土发病重。一般田间土壤含水量高、连阴雨或大雨过后转晴,气温急剧升高时,发病重。连茬连作地块因土壤中病菌积累数量多,如果再加上种薯带菌率高,则病害发生重

马铃薯青枯病发病条件:在水田,旱地中病菌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水、肥料、病苗、病土、昆虫、人畜以及生产工具等传播。而且一年当中病菌可重复多次传播和侵染造成病害流行。4月上中旬连续梅雨,使田间土壤含水量高,雨止转晴,气温急剧升高是该病蔓延流行的主要气候因素。另外,线虫、地老虎等伤根害虫多的地块容易发病。常年连作地块的比经常轮作时地块发病重,抗病性差的品种发病重。

马铃薯青枯病的侵染来源有带病种薯,土壤,其它感病植物(包括杂草)和肥料等。其中,带病种薯是此病特别是小种3号分布地区的最重要侵染来源,也是地区间远距离传播的主要因素。感病轻微的块茎不易为肉眼识别,在低温贮藏条件下病害呈潜伏侵染状态。当病薯种植到田间后,随着土壤温度上升,幼芽萌动、出土,病菌逐渐发育增殖,重者可造成块茎腐烂或幼芽病死,轻者可在出土后引起幼苗或成株枯萎、死亡。细菌从有病的块茎,幼芽、根系和植株残体等释放到土壤中,可以随雨水、灌溉水、耕作农具、昆虫等传到健康植株上,在田间扩大传染。此外,病株根系和健株根系之间的接触亦可发生传染。罹病植株结的块茎又可成为下一季或次年的侵染来源。马铃薯青枯菌可以在土壤中存活,在消毒土中于适宜温湿度条件下可存活200多天,而在未消毒的自然土壤中则存活时间较短。不过在土中的植株残体上也可长期存活,可越冬或越夏。因此,土壤也是重要传染来源之一。其它的感病栽培植物和杂草在传病中也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小种1号的寄主植物范围很广,因而侵染来源也广。还有些植物是桥梁寄主(即病菌能定植但不显示症状的寄主),它们也是传染的来源。中国农村有使用堆肥、厩肥等农家有机肥的传统,这些肥料中有时含有罹病块茎、薯皮、薯秧等,往往未经腐熟就施到地里。这也是中国特定条件下的传染来源之一。

种薯切块用的切刀,中耕、锄草、收获、运输和入窖贮藏过程中使用的锄、犁、筐、袋等,都可能沾染病菌起传染作用。

土壤湿度大,连作地,抗病性差的品种。

在水田,旱地中病菌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水、肥料、病苗、病土、昆虫、人畜以及生产工具等传播。而且一年当中病菌可重复多次传播和侵染造成病害流行。4月上中旬连续梅雨,使田间土壤含水量高,雨止转晴,气温急剧升高是该病蔓延流行的主要气候因素。另外,线虫、地老虎等伤根害虫多的地块容易发病。常年连作地块的比经常轮作时地块发病重,抗病性差的品种发病重。

土壤含水量高、 连阴雨或大雨后转晴气温急剧升高发病重。

高温高湿多雨是诱发青枯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特别是雨后转晴、温度达30-37摄氏度最有利于病害流行。其它如土壤地势低洼、土质黏重、土壤偏酸或与茄科及其它寄主作物连作发病也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