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殖技术 > 家禽养殖 > > 如何做好雏鸡的管理工作?

如何做好雏鸡的管理工作?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如温度湿度,饲养管理等?

雏鸡的管理

1育雏室温度:刚出壳的小鸡,温度可控制在33~35℃,以后每周下降2~3℃,到18℃脱温。

  2育雏室湿度:保持在65%~70%,随着雏鸡日龄的增加,鸡的饮水量、采食量、排粪量相应增加,空气湿度增大,此时相对湿度控制在50%~60%,定时清除粪便,勤换、勤晒垫草,保证饮水器不漏水,

  3做好通风换气工作保持正常的通风

  4合理的光照

  5合理的饲养密度

  6断喙

  7分群   

8做好日常记录

9防病驱虫工作

  10雏鸡的免疫

  

第一点:雏鸡羽毛未丰满,抗寒能力差


刚出生的雏鸡除了在尾部和翅尖有少量的羽毛外,全身覆盖绒毛,绒毛的保温作用十分有限。到了3 周龄左右,羽毛才能覆盖全身,雏鸡的耐寒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另外雏鸡刚从37度左右的孵化器中出来,更需要较高的温度,才能保持较强的活动能力。所以雏鸡需要较高的环境温度,刚出壳的雏鸡尤为如此。随着雏鸡对环境的适应和羽毛的生长,环境温度可以逐渐降低。

第二点:消化革统发育不完善,对饲料质量要求高


刚出壳的雏鸡消化系统发育还未完善,主要靠腹腔中的阳黄提供营养,饲料中的一些不站消化的食物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而且对雏鸡的生长不利。雏鸡的饲料般都是由优质原料组成的,那些不利于消化吸收的原料,一般不用于雏鸡饲料饲料, 虽然这会增加雏鸡的饲料成本,但是雏鸡本身吃料少,不会增加成本太多,而且对鸡的今后发育有利。

第三点:生长在青迅速,对饲料营养要求高


雏鸡从刚出壳的重量为35g左右. 1周后可以达到70g 左右,体重增加1倍,虽然绝对生长不是很多,但是相对生长很快。这就需要有良好的营养供应,而这些营养大部分来源于饲料。雏鸡对饲料营养素浓度的需要比育成鸡和产蛋鸡高得多。

第四点:抗病力较差


虽然雏鸡有母源抗体的原因对某些病毒病有暂时的抵抗力,但是雏鸡阶段的死亡率可能是最高的。一方面由于母源带来的病,如鸡白痢等对雏鸡的侵害,另一方面,有些疾病只对雏鸡有危害,如法式囊等;此外雏鸡的体重小,对寒冷等应量反应敏感。因此雏鸡定要有一个彻底消毒、温湿度和通风合适的饲养环境。

第五点:学习能力强,容易形成恶癖

雏鸡育雏注意,
从行为学的角度考虑,雏鸡有幼教行为,也就是雏鸡可以向周围的动物学习。这种行为一方面有利于雏鸡的开食和饮水,另一方面如果有的雏鸡有啄肛行为,就会吸引其他雏鸡,形成严重的恶癖。

雏鸡死亡率高的原因包括疏于管理,饲养密度过大,盲目用药,通风不良等情况,要养好雏鸡必须做好饲养管理工作,注重防范以下情况的发生。

1、疏于管理

有的养殖户看到雏鸡死亡,就盲目认为是种鸡场的原因,不及时喂料给水,不及时清理粪便,人为造成更大的死亡率。

2、超量饲样,密度大

有的专业户不分季节,不考虑春季与冬季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不考虑是否有利于散热,发育,盲目的超量饲养,密度过大,导致雏鸡发育不整齐,强弱雏鸡个体差异极大,弱雏由于采食量不够营养需求,逐渐消瘦至死。

3、温度过高,雏鸡脱水而死

育雏室,只见80%雏鸡呆立不动。室内生两个煤炉,每个炉子三个煤芯,离火两米远,感觉被考的燥热,雏鸡散热困难,导致大批雏鸡脱水死亡。

5 盲目用药

雏鸡本身抵抗力差。代谢能力差,有的养殖户或个体药贩不考虑雏鸡的采食量大小,将标有200千克兑水量的药品,让1000只雏鸡几天就用完,加重雏鸡的肝肾负担,甚至引起药物中毒,导致雏鸡死亡。

6、通风不良

专业户只顾保温,通风,舍内有效浓的氨气味,空气不新鲜,以致雏鸡的抵抗力降低,粘膜的保护屏障受损害,引发呼吸道疾病。

7、其他因素

进雏前消毒不严格,致使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等感染率增高;鸡舍预温不好或昼夜温差大,诱发支原体感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