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水稻 > 水稻稻瘿蚊发生特点? 水稻

水稻稻瘿蚊发生特点?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稻瘿蚊以1龄幼虫在李氏禾、野生稻中越冬,在广东1年发生6~8代,第2代以后世代重叠,但各代成虫盛发期明显。在广东博罗,第1代为4月上旬至5月中旬,第2代为5月上旬至6月上旬,第3代为5月下旬至7月下旬,第4代为6月下旬至7月下旬,第5代为7月下旬至8月下旬,第6代为8月中旬至9月中旬,第7代为9月中旬至10月中旬,第8代为10月中旬。

第1、2代发生数量少,第3代数量剧增,为害中稻和单季晚稻秧田,第4~6代数量多,为害迟中稻和晚稻,第6、第7代迁入越冬寄主。在第3~6代中,每个世代均有可能造成严重为害。

雌成虫有趋光性,且大多是已交配未产卵的雌虫,因此,诱虫灯下出现的高峰日就是大田产卵高峰日。成虫飞翔转移力弱,在水稻生长期,距虫源田近,虫口密度大,为害重;而距虫源田远的,虫口密度低,受害轻。

幼虫为害秧苗造成的产量损失较小,为害分蘖期造成的产量损失较大,是前者的2倍。

稻瘿蚊喜高湿不耐干旱。当雨量大、雨日多、湿度高、气温偏低时,有利于成虫产卵,卵孵化和初孵幼虫爬行入侵,导致发生量大,为害重。

稻瘿蚊主要在水稻秧苗期和分蘖期为害,因此,在双季连作稻区很少发生,而在单、双季混栽区、稻—稻—麦区和稻—稻—稻区,由于存在中间桥梁田,导致逐代发生加重。目前我国栽培的当家品种多数为感虫品种,仅有少数农家品种表现出抗性。

稻瘿蚊的天敌有寄生于卵和幼虫的黄柄黑蜂和单胚黑蜂,外寄生于幼虫和蛹的斑腹金小蜂,稻瘿蚊长距旋小蜂和东方长距旋小蜂等,其中以黄柄黑蜂为优势种,寄生率可高达60%以上,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幼虫吸食水稻生长点汁液,致受害稻苗基部膨大,随后心叶停止生长且由叶鞘部伸长形成淡绿色中空的葱管,葱管向外伸形成“标葱”。水稻从秧苗到幼穗形成期均可受害,受害重的不能抽穗,几乎都形成“标葱”或扭曲不能结实,以7~10月中、晚稻秧田及本田分蘖期发生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