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水稻 > 水稻叶鞘腐败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水稻

水稻叶鞘腐败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一是氮肥施用过量。过量施入氮肥,导致植株生长嫩绿,组织疏松,自然孔口相应增大,有利于病菌的侵入。

二是气候因素。东海地区水稻抽穗一般在8月底至9月上旬,气温在25 ℃左右,加之雨水较为集中,也有利于病菌的侵入。

三是品种抗性低。种子市场放开后,一些小品系流入市场,打着新品种、高产、抗病的旗号,被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农户误认为是好种子,而这些品系都是没经过审定的,有的甚至是被淘汰的育种品系,不能作为生产用种使用。

四是防治时间不固定。经过调查,有的发病田块是与穗颈瘟混合发生,穗颈瘟发生较轻,但大多重病田单独发病,水稻破口初期是防治穗颈瘟的关键时期,但不是防治叶鞘腐败病的关键时期。根据该病的发生特点,在防治上可结合叶稻瘟一起防治,但孕穗期开始,特别是在孕穗末期,则要根据天气情况决定是否用药,如果有持续7 d以上的较低气温天气,则天气晴好后,就应主动喷1次三环唑进行保护,隔7 d后再用1次。也有人认为破口前5~7 d是该病的防治适期,需加以试验验证。

稻帚枝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通过伤口侵入寄主的,往往造成组织坏死,出现鞘腐病。水稻叶鞘腐败病种子带菌率59.7%,病菌可侵至颖壳、米粒,病菌在种子上可存活到翌年8~9月;稻草带菌散落场面的存活137天;浸泡田水中存活38天;褐飞虱、蚜虫、叶螨也带菌。侵染方式分3种。一是种子带菌的,种子发芽后病菌从生长点侵入,随稻苗生长而扩展,有系统侵染的特点。二是从伤口侵入。三是从气孔、水孔等自然孔口侵入。发病后病部形成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