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经济作物 > 棉花 > 棉花苗期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棉花

棉花苗期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一、 棉花苗期病害主要有根病、茎病和叶病三大类。  

1、根病类。苗期根病发生在子叶期至2片真叶期,由于根茎过于幼嫩抗病能力弱,易遭受病菌侵染而腐烂,通常称作烂根。最常见的根病有3种:立枯病 嫩茎基部靠近地面处出现淡黄色病斑,病斑在基部围绕嫩茎发展,颜色逐渐发深,形成黑褐色病斑而腐烂,致使幼苗直立哭死而不倒。炭疽病 病苗在根茎交界处出现红褐色条斑,组织硬化、凹陷、开裂,严重时病部变褐,湿度大时病斑上有红色粘稠胶状物,幼苗干枯不长,或死苗。红腐病 又叫烂根病,芽苗出土前就开始发病,棉籽虽已发芽,但幼芽变为黄褐色,腐烂死亡。子叶期发病,根尖从黄变褐,而后根全部变为黄褐色,嫩茎和根变肥、肿大,有分段的黄褐色病斑,逐渐变黑褐色,干腐而死。  

2、茎病。猝倒病 幼苗自基部向上呈淡褐色水烫状软化倒伏,子叶也随即呈水渍状软化褪绿,病势发展迅速,故称猝倒病。病菌大多先从幼嫩细根开始入侵,并展到幼茎和整个幼苗。在土壤湿度较大时,种子及新萌发的幼芽也可受到侵染,影响出苗或形成弱苗。在已倒伏的死苗丛上有时可见到白色细密的絮状物。  

3、叶病。苗期叶病发生在幼苗的子叶或真叶上,主要有以下4种:黑斑病 有几种病原菌混合为害引起,主要发生在子叶上。病苗子叶上出现很多黑色病斑,病斑周围有紫红晕圈,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引起子叶枯焦。叶柄出现黄褐色病斑,围绕叶柄发展,形成环状斑,致使叶片脱落。茎枯病 从棉苗后期到成株期均能发生,危害叶片和嫩梢。叶片上病斑呈淡褐色,近圆形,边缘紫红色,斑内可见一些小黑点。嫩梢上及叶柄上为褐色梭形,可引起嫩梢枯死,叶柄及叶片脱落。角斑病 是细菌病害,发生在子叶、真叶及嫩茎上,病斑最初呈水渍状,后变黑褐色,在真叶上,因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有时病斑最初呈水渍状,后变黑褐色条。苗期枯萎病 从子叶期即可发生,定苗前后达到高峰。病苗叶片上出现褪绿色斑,斑内的微细叶脉发黄,呈黄色网状纹,也有子叶紫红色,出现紫色网状纹。病苗根茎外表无症状,但茎内的木质部呈褐色条纹,最后病苗枯萎枯死。  

二、防治措施  

棉花苗期病害是多种病原菌的复合侵染性病害,有时从症状上很难区别,只有分离出其病原菌才能确诊。因此苗期病害要以预防为主,培育壮苗早发、消灭种子和土壤中的病原,控制病害发生。其技术措施为:  

1、种子处理:一是选用抗病品种,精选种子,播前在阳光下晾晒种子,提高酶的活性;二是采用温汤浸种法进行种子处理,棉花种子采用“三开一凉”的温水浸种半小时能消灭种子表面病原菌;三是用杀菌剂拌种来消灭种子带菌。常用的杀菌剂有50%多菌灵,70%代森锰锌,70%托布津以及20%甲基立枯磷等。  

2、适期播种 当5厘米地温稳定在16℃时,足墒播种。播后遇雨,天晴后及时中耕破除板结,增温保墒,尽量减少种子在土壤中的萌发时间,促使根部早日木质化,减少感病机会。  

3、药剂防治 出苗后,叶部病害发生时,可喷洒50%多菌灵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80%喷克可湿性粉剂稀释6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