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玉米 >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 发病症状  

病株果穗有的不吐花丝,形状短胖,基部较粗,顶端较尖,苞叶完整,但果穗内部充满黑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冬孢子。后期苞叶破裂,露出黑粉,黑粉多黏结成块,不易飞散。黑粉间夹着有丝状的玉米维管束残余。还有的病果穗失去原形,严重畸形,成“刺猬头”状。  

雄穗发病有两种症状类型:其一,雄穗上单个小穗变为菌瘿。此时花器畸形,不形成雄蕊,颖片因受刺激而变为叶状,雄花基部膨大,内藏黑粉。其二,整个雄穗变成一个大菌瘿,外面包被白色薄膜。薄膜破裂后,黑粉外露。黑粉常黏结成块,不易分散。  

早期发病的植株多数果穗和雄穗都表现症状,晚期发病的仅果穗表现症状,雄穗正常。雄穗发病的植株,多半没有果穗。  

2  发病原因  

2.1 土壤带菌 玉米连作,使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的玉米丝黑穗病菌日积月累,造成土壤大量带菌。  

2.2 肥料带菌 用带菌的秸秆饲喂牲畜,而丝黑穗病的厚垣孢子经牲畜的肠胃后仍可存活,致使粪肥带菌;用带菌的秸秆沤粪,未经充分腐熟,病菌孢子也仍有活力;秸秆直接还田,使病菌随着植株全部还入了田间。  

2.3 病株处理方法不当 病株处理不彻底,随意堆放在田间地头,又增加了田间菌源量。  

2.4 品种抗病性低 连年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造成丝黑穗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  

2.5 春季低温干旱 春播多数情况是低温干旱,玉米出苗时间长,幼苗生长缓慢,会给病原菌创造更多的侵染机会。此外整地质量差,失墒快,也会导致土壤偏干,给病原菌侵入创造有利条件。  

3 防治措施  

3.1 选用优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丝黑穗病的最根本措施。各地应结合实际选用抗病品种,同时要选择颗粒饱满的新种子,这样玉米出苗快、生长健壮、不易感病。  

3.2 减少田间菌源  

 3.2.1  轮作倒茬 病田停种玉米,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实行玉米与豆类、薯类或瓜菜类作物3年以上的轮作倒茬,避免因连作或倒茬不及时而导致病情加重。  

 3.2.2  肥料处理 不用带菌的玉米秸秆作饲料;粪肥要经过高温发酵,充分腐熟,并用药剂进行喷洒;停止秸秆还田或清理病株后再秸秆还田。  

 3.2.3  拔除病株 苗期表现典型症状的,结合除草在定苗前铲除病苗和可疑苗。苗期不显症状或症状不易识别时,在喇叭口期显症明显时,及时砍除病株。玉米抽穗后,在菌瘿中的冬孢子成熟散落前,及时砍除病株。玉米收获后的病残组织要及时处理,压低菌源。  

3.3 加强栽培管理  

 3.3.1  调整播期和提高播种质量 适当推迟播期;播前选种、晒种提高种子发芽势;精细整地,适当浅播,足墒下种。这些措施均可促进快出苗、出壮苗,减少病原菌的侵染机会,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3.3.2  采用地膜覆盖技术 地膜覆盖可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水分,使玉米出苗和生育加快,从而减少发病机会。  

 3.3.3  采用扒土晒根技术 在幼苗1叶1心期至2叶1心期将苗埯周围的土扒开,使幼苗地下茎曝晒在阳光下,10—15天后将土复原,可减轻病害发生。  

 3.3.4  药剂防治 坚持在播前用药剂处理种子,最常用的种子处理方法是药剂拌种。可用15%三唑酮WP(粉锈宁)或50%甲基硫菌灵WP(甲基托布津)按种子重量的0.3%—0.5%拌种。也可用12.5%的烯唑醇(速保利)WP或2%戊唑醇(立克秀)湿拌种剂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另据试验,用15%腈菌唑EC种衣剂按种子重量的0.1%—0.2%拌种,防效优于三唑酮,具有缓释性和较长的持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