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薯类作物 > 甘薯 > 甘薯贮藏技术? 甘薯

甘薯贮藏技术?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 薯窖的准备

农村中多用窖藏甘薯,如井窖、洞窖、半地下窖等,还有比较成功的大屋窖储藏技术。为了防止病菌感染,甘薯在入窖前,应对薯窖进行清洁消毒,特别是旧窖,里面往往残留有烂薯和柴草,更应做好消毒工作。消毒 以前,先打扫十净,再将窖壁土铲去一层;有条件的可用石灰浆涂刷墙壁,点燃硫磺熏蒸或按500克福尔马林加水25千克的比例行喷洒消毒 ,也可用艾蒿熏烧。

  2.甘薯的准备和入窖

  甘薯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储藏的安全。首先甘薯应适时收获,我国甘薯种植区较广,自然条件复杂,霜期不一,大体在寒露到霜降期间收获为宜。早收会影响产量和质量,迟收又易受霜冻。收刨时最好在晴天并注意不要损伤薯块。在运输装卸过程中,要轻装、轻运、轻卸时,甘薯入窖时,应轻拿轻放,进行挑选,病虫块和损伤薯块不宜入窖,带有湿土的薯块应先风干。

  窖内甘薯不可装得太满,一般不超过1/2为宜。甘薯应分层堆放,层间撒上干砂土,并应留出通气孔洞。为防止储藏期间发生病害烂窖,入窖时可用托布津等杀菌剂浸泡消毒,方法是,500克托布津兑500千克水,约可处理甘薯5000千克左右。处理时将甘薯小心放入筐内,在药液中浸过滤干,即可入窖:也可用抗菌剂"401"处理,方法是:在甘薯入窖后,在薯堆上盖一层稻草,按"401"100克加水2.5千克,处理600千克左右的用量,把药喷在稻草上,封窖4天后,取出稻草再敞窖通风。

  利用大屋窖储藏甘薯是一种有效抑制黑斑病发生蔓延的好办法。大屋窖保管甘薯的原理是在甘薯收获入窖后,给甘薯创造几天的高温环境,使甘薯在收获、运输过程中受到的损伤迅速愈合,以增加对病菌的抵抗力,然后再迅速把温度降到适合甘薯保管的温度进行正常保管。大屋窖可建在地面或半地下,窖中设有加热用的烟道,窖边设加热用炉灶,与烟道相连。窖用土坯干批垒,为便于通风窖墙两边设可开闭的窗户,并在前后墙上各开设一个门,平时可用棉布门帘挡风保温。

  甘薯入窖时,应在预先设好的离地15-20厘米的木架上,放好铺垫的竹席等,然后放薯块,薯堆应离烟道60厘米左右,薯堆每隔1.5米左右设一通风笼。甘薯入窖完毕后,关严门窗,先点火预热几个小时,再加大火,使薯堆表层温度上升到38-400C(不可超过400C),下层温度达到36-380C后停火,然后控制火势,保持温度4个昼夜。之后立即打开门窗,进行日常储藏管理。

  3.入窖后的管理

  甘薯在入窖储藏过程中的管理非常重要。

  甘薯从入窖到封窖为储藏前期。在这个阶段中,甘薯呼吸十分旺盛,窖温升高快,水汽也多,同时病害发展也较快,特别是黑斑病的发生是甘薯前期窖藏的主要问题。在此期间如果管理不好,往往入窖后20-30天就会发生烂窖。因此,在入窖初期,应以通风散热为主,把窖温控制在150C左右,特别是黑斑病重病区,窖温不能过高。

  寒冬季节为储藏中期。甘薯在此期的变化是生理活动减弱,呼吸作用由旺盛趋于平缓,窖内温、湿度变化也减少,气温下降,天气转冷,甘薯也易受冻害。因此应及时封窖保温,使窖温保持在10-140C的安全范围内,否则,将会造成甘薯品质 下降,抗病力减弱,引起腐烂。

  立春之后,气温开始上升,此期为甘薯的储藏后期,此时甘薯的生理作用又开始加强,如不适当敞窖通风降温排湿,就可能发芽或腐烂。

  总之,不论储藏的前期、中期、后期,均要因时因窖制宜,做到敞中有盖,盖中有敞,敞盖结合。敞窖和盖窖都是为了调节窖内温湿度,因此,敞或盖主要是根据窖温和气温来决定,目的是把窖温控制在10-140C之间,窖湿控制在80%-90%范围内,以保证甘薯的安全储藏。

一、甘薯贮藏中易发生的问题
  甘薯在贮藏期间易发生冷害、发芽和腐烂。甘薯性喜温怕寒冷潮湿,贮藏适温10~14℃,相对湿度80%左右。低于10℃易发生冷害,表皮出现凹陷斑块,导致腐烂。甘薯无生理休眠期,贮藏期间如果温度较高(15~20℃),相对湿度85%以上,通风不好,会随时发芽。发芽消耗内部营养,导致不能食用。甘薯表皮薄,收获时易受破伤,受伤的薯块,易受病菌侵染,贮藏时破伤染菌的薯块,如遇高温多湿,极易变质腐烂。15~25℃时易发生软腐病,23~27℃时易发生黑斑病。
  二、甘薯贮藏技术要点
  1.贮房消毒。用来贮藏的薯窖,应清扫干净,认真消毒,通常是用硫磺熏蒸消毒,按每平方米5~15克多点燃烧,密闭熏蒸24小时,然后充分通风。
  2.适时收获。甘薯易遭受冷害,须适时收获。适时收获的气温应是12~15℃,不能低于10℃。收获当天稍经晾晒就要装筐(箱)包装好入贮,不能在外过夜,以防夜间低温遭受冷害或淋雨,造成甘薯腐烂。
  3.精选薯块。用来长期贮藏的甘薯,要严格选择,要把破伤、霜冻、水泡、病虫危害的薯块剔除去,选择大小适中、无伤、无病的优良薯块进行贮藏。为防止染病,可用70%甲基托布津100倍液浸泡薯块3分钟,捞出晾干后入贮。
  4.愈伤处理。具体做法是:采收后立即在温度为30~35℃、相对湿度为90%~95%的条件下,处理4~6天,失水率2%~6%,这样可使甘薯被破坏的表面保护结构得以恢复。愈伤应在贮藏室或窖内进行,愈伤一旦完成即应改为正常贮藏的温湿度条件,以后不再搬动,以防止造成新的创伤。
  5.加强管理。甘薯贮藏期间要加强管理。入贮初期,若库温高,湿度大,易使薯块发芽或染病。所以,应开机通风,降温排湿。贮藏中期,外温很低,甘薯易遭受冷害,此期应适当保温(保持12℃以上),避免受低温危害。如果使用窖藏甘薯,应注意:贮藏后期,外部天气回暖,气温逐渐回升,甘薯呼吸作用增强,此时,窖内应加强通风,防止因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累积造成“闷窖”烂薯。
  6.注意方法。甘薯入窖容量不可超过2/3,留出空间,以利通风排湿,防止“闷窖”。贮期温度以10~14℃为宜,加强通风排湿,相对湿度控制在80%左右,防冻、防闷、防烂。贮藏中如发现病薯应立即拣出,以防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