贮藏期间引起薯块腐烂的主要原因是低温。贮藏期间低温危害主要在贮藏中期,即甘薯入窖后20天到第二年2月初,此时气温低,同时薯块呼吸作用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减弱,放出的热量减少,因此窖温降低,易受冷害。可采用封闭窖口、薯堆上盖草等措施保温防寒,使窖温不低于10℃,最好控制在12~14℃之间。如遇贮藏后期气温回升,需及时打开窖口通风换气,及时剔除烂薯。
商品甘薯在储藏期间会出现由不同程度的腐烂,腐烂的原因主要有冷害、病害、缺氧、湿害和干害等。只有深入了解腐烂的原因,才能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商品甘薯的保存完好率。
一、冷害 薯块在储藏过程中,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最低温度为9~0℃,低于 9℃ 时,就会受到冷害。冷害轻的薯块,外观正常,虽不立即腐烂,但会变得僵硬,影响食用,如果春季做种薯进行高温催芽时,会加速腐烂。冷害重的,易招致腐生性病菌侵入,引起腐烂。据试验,在 8℃ 条件下保存16天,有57的薯块发生冷害,其中有14%的薯块腐烂。3 -8℃ 时,6天薯块就会受冷害。有时窖温 9℃ 以上,有时在4 -5℃ 交替出现时,薯块需要1个月才会腐烂。薯窖适宜的温度应经常保持在10~15℃.
薯块受冷害的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因收获过晚或收后没有及时入窖,使薯块在田间或在窖外遭受低温;二是入窖藏中期窖温过低薯块遭受冷害,到储藏后期出现腐烂。
二、病害 薯块在储藏期间发生腐烂的多于病害有关,主要病害有黑斑病、软腐病、干腐病、茎线虫病。黑斑病病菌以厚垣孢子和子囊孢子在贮藏窖贮藏期间,发病温度最低 8℃ ,最高为 35℃ ,最适为23 -27℃ ,病菌多是从薯块伤口侵入,在薯块储藏前期,窖温很易升高,病菌侵入后,迅速繁殖蔓延。软腐病菌存在于空气中或附着在被害薯块上或在贮藏窖内越冬,为初次侵染源。病菌从伤口侵入,病组织产生孢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薯块损伤、冻伤,易于病菌侵入。温度15 -25℃ ,相对湿度76%-86%,有利于病害发生。干腐病病菌也是从伤口侵入,菌丝体在薯块内部蔓延,破坏组织,使之干缩成僵块。发病适温为20 -28℃ 。甘薯窖藏期间出现的茎线虫病,主要是田间的被感病较轻的薯块,由于挑选不严格,混入窖内,在窖藏期间茎线虫继续在薯块内繁殖危害,使症状加重。除入窖前精选薯块外,对薯窖和薯块认真进行药剂灭菌处理是减少病害发生的重要环节,
三、氧气 窖内氧气充足时,薯块进行有氧呼吸。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放出热量。释放的热量是保持窖温的重要热源。气温过高或装窖过满,或长期密闭,窖内氧气不足,二氧化碳浓度过高,薯块被迫进行缺氧呼吸,产生大量酒精,造成薯块自体酒精中毒,引起腐烂。商品甘薯在储藏期间,窖内空气中以氧气含量不低于18%,二氧化碳含量不超过3%为宜。
四、湿害 薯块在收获前收涝,或在入窖后窖内湿度过大,薯皮长时间被水汽浸湿,或因窖内意外积水薯块受浸,均能造成湿害引起腐烂。高温高温高湿会使薯块发芽,招致病菌繁殖蔓延从而发生病变引起腐烂。低温高湿会加重薯块冷害的程度。窖藏期间,平顶窖窖顶 上的水珠易长时间滴在薯堆表层,薯堆内外温差大,薯堆表层也易聚集湿气,使薯块造成湿害。
五、干害 当窖内湿度低于60%时,薯块内的细胞原生质失水过多,引起酶的活性失常,造成生理萎缩,使甘薯重量减轻,商品品质和保鲜效益大大降低。在正常情况下,地下窖薯块保湿性好,失重较少,一般失重率在8%以下,地上窖和半地下窖,保湿型较差,失重较多 ,一般在9~12%,严重的在15%以上。 选择适宜的窖型,保持窖内较高的湿度,降低失重率是提高保鲜效益的重要措施。窖内适宜的相对湿度以经常保持在85%~90%为宜。
六、薯块挑选不严格 入窖甘薯在田间和入窖时挑选不严,将水浸的、受冷害或受冻的、带病的、受伤的薯块入窖,这些不正常的薯块入窖后,呼吸作用旺盛,会放出大量热量会水分,形成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引起病害的迅速繁殖蔓延,造成腐烂。,因此,挑选健康薯块入窖是保证保鲜成功的重要措施。
七、薯皮完好度差 商品甘薯的保鲜效果与薯块表皮的完好度有着密切相关。甘薯表皮很脆弱,在进行大规模储藏收装运过程中很容易被擦伤。给病菌侵人造成机会。有的在甘薯入窖时,薯块表皮的完好度还不到70%,结果储藏不到一个月就开始腐烂。
引起甘薯贮存期间所致腐烂病害的原因主要有:贮藏期间引起薯块腐烂的主要原因是低温。贮藏期间低温危害主要在贮藏中期,即甘薯入窖后20天到第二年2月初,此时气温低,同时薯块呼吸作用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减弱,放出的热量减少,因此窖温降低,易受冷害。
预防方法:可采用封闭窖口、薯堆上盖草等措施保温防寒,使窖温不低于10℃,最好控制在12~14℃之间。如遇贮藏后期气温回升,需及时打开窖口通风换气,及时剔除烂薯。
上一篇: 冬季西瓜大棚育苗技术要点具体有哪些?
下一篇: 花生锈病的发病条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