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胞囊线虫病一旦发生,春麦、秋麦比冬麦受害重。因为春麦播后,正值春季侵染高峰;冬麦早播者比晚播易受害;是因为播后地温渐低,根的生长速度受抑,致通过此线虫的高密度分布上层较慢,受害机会多;而晚播冬麦因温度低,线虫已不活动,次年卵孵化以前,麦苗可有形成良好根系所需的时间,故较耐病。
麦类、燕麦等同种类作物连作或间隔时间短种植,可增加土内此线虫密度;而且在新开垦的草地上生长的谷物最易受侵染;但长期休闲或种豆科绿肥则能降低其密度。
肥水条件好可以促进根系和植株的生长,从而有助于补偿为害损失;反之,缺肥、干旱再加冬季低温,作物小麦胞囊线虫病受损害严重。
轻沙质土比粘质土小麦胞囊线虫病发生普遍,在干旱条件下为害减产幅度大;轻沙壤土而又排水好的地块受害最重。土壤酸碱度、肥力与侵染程度有关。
小麦胞囊线虫病有的品种有很强的抑病力,其间差异很明显;有的品种只少部分此种线虫能在其上生长;而且只少部分能繁殖传代。这种品种虽尚未达到抗病的标准,但对线虫之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
小麦胞囊线虫病侵染期虽很长,但以早期的初侵染为害对后期的产量影响较大,甚至可达减产一半之多,是关键为害阶段。
所有以上发生为害轻重、减产幅度大小都主要受小麦胞囊线虫病病菌侵染量的左右,而侵染量与土内孢囊量直接有关。当此线虫的密度达到每克土壤有2个可育卵,而以上各项发病条件又不能对此线虫的孢囊繁殖量有影响时,小麦即开始减产。
上一篇: 水分对花生有多大影响?
下一篇: 向日葵合理密植的作用和原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