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密植是指水稻在不同的情况下,通过适宜的栽插密度,用秧量和良好的配置方式,协调好单位面积上个体和群体的矛盾,有效地利用光能,充分地利用地力,保证单位面积上穗数,粒数和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实现高产、稳产。
1.水稻的叶面积 水稻干物质的90%以上是通过绿色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积累的,叶鞘和叶片的光合作用很弱,积累干物质量极微。而在水稻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时,叶面积和光合速率两个决定干物质增长的主要因素中,叶面积的贡献占整个干物质增长的70%。
2.水稻穗、粒数变化与合理的结构 水稻的穗数是由主穗和分蘖穗组成。它可以是依靠主茎成穗,即主穗 的数量多,也可以是依靠分蘖成穗,即分蘖穗占主要成分。这取决于使用品种分蘖力强弱、肥力水平和栽培技术。杂交水稻由于分蘖力较强,又在秧田培育成多蘖壮秧,有效地争取和利用了低位分蘖,移栽到本田时已起到以蘖代苗的作用,这种分蘖虽不同于一般秧苗移栽到本田发生的分蘖,但是,分蘖成穗却是构成穗数的主要成分。至于常规稻,目前生产上主要是采取依靠主茎,争取适当分蘖成穗的办法来达到一定穗数的。这样,可使穗数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并使每稿粒数和结实率有所提高,较易获得较高面稳定的产量。
3.合理密植的途径、原则和方式 实行合理密植,应根据水稻品种、茬口、土壤质地和肥力、栽培管理水平和自然条件等因素而定。
(1)品种 早熟组合(品种)如威优49、威优64、d优3号、珍珠矮、南京11号等,有效分蘖期短,偏密;中,迟熟组合(品种),如威优481、d优1号,d尤63、汕优63,岗朝24、广二矮104,桂朝二号,沪科3号等营养生长期和有效分蘖期均长,密度偏稀,粳型偏密,籼型偏稀。
(2)茬口 前作不同,栽插早迟有异,对分蘖发生影响很大。冬闲田、绿肥田,栽插季节早,水稻大田营养生长期较长,栽插密度宜稀;油菜,小麦田,季节迟,大田营养生长期相对较短,密度偏大,小麦田比油菜田又应密一些。
(3)土壤质地与肥力 疏松、肥沃、通透性良好的土壤,密度偏稀;粘重、瘦薄,通透性差的胶泥田、冷、烂、锈田偏密。
(4)自然条件 气温高、日照好,降水充足密度偏稀,相反则偏密。
除此而外,栽培管理水平,秧的壮弱和种植密度均有关系,要针对不同情况, 因地制宜,不可千篇一律。
合理密植方式:包括基本苗数、窝行距和行向,是建立在高产群体结构基础上,协调群体与个体矛盾的一种手段,采用何种方式,应以能充分利用阳光、地力,便于田间管理为原则。
(1)基苗数 是影响水稻群体的重要因素,每亩基本苗的用量,除应根据品种(组合)特性、栽培季节,气候条件、土壤肥力和管理水平等综合因素外,目前比较科学的方法有两种,是按计划的穗数,采用“穗苗比”来安排适宜的基本苗数。穗苗比的幅度一般为2~3:1,如预定穗数为20万/亩,基本苗一般应为7~10万。当品种(组合)生育期短,分蘖弱,肥力低,管理水平差,穗苗比宜小,相反则大。
(2)行窝距 是协调个体与群体矛盾,充分有效利用光能地力,达到增窝、增穗、增粒的有效措施。种植方式,目前生产上主要是宽行窄株,但据一些试验和生产经验看,以适当加大行距、缩小窝距的少苗、匀株的宽窄行种植方式较好,其优点在于,宽行透光好,发挥边际优势,稻株上、中、下层叶片均能受光,提高光能利用率,行间通风好,有利二氧化碳交换,有利光合作用进行,增加干物质积累。另外,还能降低株间湿度预防病虫滋生,同时也便于中耕除草、施肥、用药等田间管理,一般行窝距16×23、14×27或(33+16)×14厘米为好。
(3)行向 从光照条件来讲,东西向比南北向好;但从通风条件看,由于夏季多吹东南风,南北向通风要好些。具体在确定行向时,还要考虑地势、田块形状,尽可能做到通风透光。
上一篇: 苹果树采果后管理技术?
下一篇: 稻鸭共作有哪些需要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