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小麦 > 在小麦生产中如何预防小麦赤霉病? 小麦

在小麦生产中如何预防小麦赤霉病?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如何预防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真菌病害,主要危害麦穗。病菌在小麦扬花期侵染,使部分小穗枯死,有的在中部,有的在上部,这和小麦开花习性有关。遇潮湿天气可扩展到全部小穗,使之变黄褐色或青枯状,并且在小穗基部或颖壳接缝处生出粉红色霉层,因此也俗称红麦头。病菌侵染茎秆,特别是穗下1~3节和叶鞘,造成秆腐,使上部茎叶干枯并形成白穗。小麦赤霉病菌不仅直接危害结实器官,降低产量,还能产生毒素,危及人畜安全。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只有在小麦扬花灌浆期遇到阴雨天气,空气中又有大量病菌即子囊孢子时,病害才可能大发生。由于年年都会存在大量的病菌,小麦抽穗至灌浆期的天气,特别是降雨量和降雨次数就决定了赤霉病发生的轻重。扬花期阴雨天多,麦穗长时间湿润,利于病菌侵染,病害就重,反之则轻。 阴雨错过了小麦抽穗扬花期,病害不会大发生,大流行。 凡是造成田间湿度增高环境条件,就会加重赤霉病。地势低洼,土质粘重,排水不良,造成麦田湿度高, 氮肥施用过多,小麦长得过于茂密,通风不良或小麦密植也会造成田间湿度大。总之小麦赤霉病发生最关键的因素是小麦扬花期间的温、湿度。在小麦扬花期至乳熟期如遇持续阴雨天气,同时气温保持在 15℃ 以上,麦田空气相对湿度达到80%以上,将有利于囊孢子的释放和侵染;同时,还会导致赤霉病菌田间侵染时间延长,传播迅速加快,发生程度加重。 如果5月初降雨,利于赤霉病发生,望广大农民朋友注意防治。  

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是控制赤霉病为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2)深耕灭茬,清除病残体,适期播种,合理施肥、浇水,避免大水漫灌等  栽培措施,降低农田小气候的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生态环境是防治赤霉病的一项基础措施。   (3)药剂防治。25%戊唑醇乳油2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 80克 或40%多菌灵胶悬剂每亩 100克 或每亩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 20克 +蚜虱净 30克 等组合配方兑水40-60公斤同时防治麦蚜。一般掌握在小麦抽穗率到10%时喷药,如预报有雨,可抢雨前打药。根据当地小麦抽穗整齐程度和天气状况,有些地方要间隔7天,连续防治2次。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真菌病害,主要危害麦穗。病菌在小麦扬花期侵染,使部分小穗枯死,有的在中部,有的在上部,这和小麦开花习性有关。遇潮湿天气可扩展到全部小穗,使之变黄褐色或青枯状,并且在小穗基部或颖壳接缝处生出粉红色霉层,因此也俗称红麦头。病菌侵染茎秆,特别是穗下1~3节和叶鞘,造成秆腐,使上部茎叶干枯并形成白穗。小麦赤霉病菌不仅直接危害结实器官,降低产量,还能产生毒素,危及人畜安全。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只有在小麦扬花灌浆期遇到阴雨天气,空气中又有大量病菌即子囊孢子时,病害才可能大发生。由于年年都会存在大量的病菌,小麦抽穗至灌浆期的天气,特别是降雨量和降雨次数就决定了赤霉病发生的轻重。扬花期阴雨天多,麦穗长时间湿润,利于病菌侵染,病害就重,反之则轻。 阴雨错过了小麦抽穗扬花期,病害不会大发生,大流行。 凡是造成田间湿度增高环境条件,就会加重赤霉病。地势低洼,土质粘重,排水不良,造成麦田湿度高, 氮肥施用过多,小麦长得过于茂密,通风不良或小麦密植也会造成田间湿度大。总之小麦赤霉病发生最关键的因素是小麦扬花期间的温、湿度。在小麦扬花期至乳熟期如遇持续阴雨天气,同时气温保持在15℃以上,麦田空气相对湿度达到80%以上,将有利于囊孢子的释放和侵染;同时,还会导致赤霉病菌田间侵染时间延长,传播迅速加快,发生程度加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是控制赤霉病为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2)深耕灭茬,清除病残体,适期播种,合理施肥、浇水,避免大水漫灌等  栽培措施,降低农田小气候的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生态环境是防治赤霉病的一项基础措施。   (3)药剂防治。25%戊唑醇乳油2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80克或40%多菌灵胶悬剂每亩100克或每亩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克+蚜虱净30克等组合配方兑水40-60公斤同时防治麦蚜。一般掌握在小麦抽穗率到10%时喷药,如预报有雨,可抢雨前打药。根据当地小麦抽穗整齐程度和天气状况,有些地方要间隔7天,连续防治2次。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真菌病害,主要危害麦穗。病菌在小麦扬花期侵染,使部分小穗枯死,有的在中部,有的在上部,这和小麦开花习性有关。遇潮湿天气可扩展到全部小穗,使之变黄褐色或青枯状,并且在小穗基部或颖壳接缝处生出粉红色霉层,因此也俗称红麦头。病菌侵染茎秆,特别是穗下1~3节和叶鞘,造成秆腐,使上部茎叶干枯并形成白穗。小麦赤霉病菌不仅直接危害结实器官,降低产量,还能产生毒素,危及人畜安全。

小麦赤霉病菌具有较强的腐生能力。病菌可在病麦穗、稻桩和玉米秸秆上腐生越冬,来年形成一种叫做子囊孢子的传播体,随气流传播。近些年,赤霉病在北方有所增加可能和小麦—玉米轮作制有关。而要预测病害在当年的发生程度,小麦扬花期至灌浆期的降雨量和降雨次数都是最重要的依据。因此,也有人说它是典型的气象型病害。

防治小麦赤霉病首先要注意深耕,消灭小麦、玉米秸秆和稻茬,减少菌原。其次是选用抗耐避病品种,种植抽穗整齐、花药残留期短、灌浆速度快的品种。另外,追肥不能过晚,保证小麦发育整齐,不贪青晚熟,也会减少病菌侵染机会。

喷洒药剂是防治赤霉病的必要措施。最好在小麦始花期 (扬花10%~20%)进行。根据当地气候变化和小麦开花期整齐程度可能间隔7天再防治一次。

防治药剂以往常用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近年不少地区出现抗性菌株。南京农业大学周明国教授指出使用多菌灵还会提升麦粒中毒素含量,建议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中停止使用多菌灵。可以选择25%戊唑醇(又名立克秀)乳油2500倍液、50%咪鲜胺锰盐、50%咪鲜胺锰络合物 (又名施保功)1000~2000倍液、25%氰烯菌酯悬浮剂每亩100~200克或使用它们的复配剂,如63.5%咪鲜胺锰盐·多菌灵可湿性粉每亩22~24克。

南方多雨,要抢晴天喷药。遇连阴雨天气可适当增加浓度。尽量使用超微粉或胶悬剂以获得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