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其他禾谷类 > 精播高产栽培的技术要点有哪些 其他禾谷类

精播高产栽培的技术要点有哪些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是山东农业大学余松烈院士及其同事们研究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于该技术较好的解决了小麦中产变高产过程中高产与倒伏的矛盾,突破了冬小麦单产每666.7*2400千克左右徘徊不前的局面,使单产提高到500千克以上,因此对我国黄淮及其类似生态区的小麦生产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所谓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是以降低基本苗、培育壮苗、充分依靠分粟成穗构成合理群体为核心的一整套高产、稳产、低消耗的栽培技术体系。该技术的突出特点是:个体健壮、群体动态结构合理、中后期绿色器官衰老缓慢、光合效率高、肥水消耗少。其基本内容是:在麦田肥水条件较好的基础上,选择增产潜力大、分桑、成穗率均较高的良种,适时早播、逐步降低基本苗至每666.7米26万-12万(生产中一般采用7万-10万);通过提高整地及播种质量,培育壮苗;通过扩大行距和促控相结合的肥水等技术措施,保证群体始终沿着合理的方向发展,以改善拔节后群体内光照和通风条件、充分发挥个体的增产潜力,使植株根系发达、个体健壮、穗大粒多、高产不倒。

精播高产栽培的基本原则是处理好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一方面是降低基本苗,防止群体过大,建立合理群体动态结构;一方面培育壮苗,促进个体发育健壮。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是一整套与上述原则相适应的综合栽培技术措施,包括培肥地力,提高整地质量,选用适宜的良种,提高整地质量和播种质量,实行机播,控制基本苗数量及其分布均匀度,适期播种,调节行距以及运用肥水、划锄、深耘锄等措施,以调节群体大小与结构,促进个体发育健壮,达到有足够的穗数、穗大、粒多、粒饱,高产、稳产、优质、经济效益高的目的。其栽培技术要点是:

(1)培肥地力实行精播高产栽培,必须以较高的土壤肥力和良好的土、肥、水条件为基础。实践证明,凡是小麦生产水平达到每666.7米2产量350千克以上的地块,耕层土壤养分含量一般达到下列指标:有机质1.22%士0.14%、全氮0.08%士0.008%,水解氮47.5土14毫克/千克,速效磷29.8士14.9毫克/千克,速效钾91士25毫克/千克。这样的地块实行精播,均可获得每666.7米2500一600千克小麦产量。

(2)选用良种试验证明,不同品种实行精播的配套技术与增产效果是不相同的。选用单株生产力高、抗倒伏、大穗大粒、株型紧凑、光合能力强、经济系数高、早熟、落黄好,抗病、抗逆性好的良种,有利于精播高产栽培。

(3)培育壮苗培育壮苗,建立合理群体动态结构是精播栽培技术的基本环节。培育壮苗,促进个体健壮,除控制基本苗数外,还要采用一系列措施:

①施足底肥。底肥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重施磷肥,氮、磷、钾肥配合。分层施肥,以不断培肥地力,满足小麦各生育时期对养分的需要。在一般情况下,每666.7米“施优质有机肥2000-3000千克,纯氮7-8千克、五氧化二磷7-8千克和氧化钾5-6千克作底肥。当土壤0-20厘米土层内速效磷含量在5-10毫克广千克以下时,植株对当季施用的磷肥利用率较高。底施磷肥和拔节以前追施磷肥,增产效果显著。但在同样施磷量条件下,追施效果不如底施效果,晚追不如早追。在土壤缺磷,没有施底磷肥的或施磷肥不足的情况下,应尽早追施磷肥,最好在冬前追施,或返青期追施,并以氮、磷混合追施,氮磷比例以1:1-1.5为宜。对缺乏锌、钥、锰、硼等微量元素的土壤,应根据缺素情况,在底肥中适当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