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艺 > 蔬菜园艺 > 西葫芦 > 如何识别和防治西葫芦白粉病? 西葫芦

如何识别和防治西葫芦白粉病?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西葫芦白粉病是真菌性病害,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病。叶片发病重,叶柄和茎次之。发病初期在叶面或叶背及幼茎上产生白包近圆形小粉斑,叶正面多,其后向四周扩展成边缘不明晰的连片白粉斑,严重的整个叶片布满白粉,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发病后期白色的霉斑因菌丝老熟变为灰色,在病斑上长出成堆黄褐色小粒点,以后变黑,即病菌的子囊壳。发病与流行条件:西葫芦白粉病在10-25℃均可发病,能否流行取决于温度和寄主的长势。低湿可以使孢子萌发,高湿萌发率明显提高,因此,雨后干燥,或少雨但田间湿度大,白粉病流行速度加快。较高的湿度还有利于病菌孢子侵入。高温干澡有利于分生孢子繁殖和病情扩展,尤期是高温干旱与高湿条件交替出现,又有大量白粉病菌的病残体及感病的寄主时,白粉病即流行。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如邯鄣西葫芦、天津25等。②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0%二唑酮乳油2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或50%硫磺悬浮剂250倍液,或2%抗霉菌素(农抗120)水剂200倍液,或27%高脂膜乳剂80-100倍液。要做到早预防、午前防和喷周到及大水量。

西葫芦白粉病是发生较为普遍的一种病害,尤其中后期植株生长衰弱时,容易发生流行。西葫芦白粉病菌除危害西葫芦以外,也危害黄瓜、南瓜、苦瓜、西瓜、甜瓜和某些花卉等。

症状 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生,主要侵染叶片,其次是茎和叶柄,果实很少受害。发病初期在叶的两面产生白色近圆形小粉斑,以叶正面居多,后向四周扩展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色粉斑,即病原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发病后期,白色菌丝老熟变为灰色,病叶黄枯,在病斑上长出成堆黄褐色小粒点,后变黑,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病原 真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 (Schlecht) Poll.称单丝壳白粉菌和S. cucurbitae(Jacz.)Z. Y. Zhao称瓜类单丝壳菌。属子囊菌亚门。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原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越冬,也能在温室大棚生长着的瓜类蔬菜上或月季花上危害越冬。瓜类作物连茬的温室、大棚是病菌的主要越冬场所。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从叶面直接侵人。病菌产生分生孢子的适温为15~30°C,相对湿度80%以上;当相对湿度降至25%时,分生孢子也能萌发。孢子遇水时,易吸水破裂,对萌发不利。温室大棚和田间在淹水或雨后干旱,白粉病发病重,这是因为干旱降低了寄主表皮细胞的膨压,对表面寄生并直接从表皮侵人的白粉菌的侵染有利,尤其当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时,或持续闷热,白粉病极易流行。栽培过密、光照不足、管理粗放、植株徒长、早衰都会促使白粉病重发生。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不同品种对白粉病抗性存在差异,要在生产实践中因地制宜地选择使用抗病和耐病品种。如美国黑美丽、阿尔及利亚西葫、奇山2号、灰采尼、早青1代、天津25、邯郸西葫芦等

2.温室大棚消毒 温室大棚定植前10天左右,造墒后覆膜盖棚,密闭,使棚室温度尽可能升高至45°C以上进行消毒。温度越高、时间持续越长,效果越好。也可每亩温室大棚用2~3千克硫磺粉掺锯末5~6千克点燃熏蒸,还可每亩用45%百菌清烟剂1千克熏蒸,熏蒸时,温室大棚需密闭。

3、栽培防治 施足底肥,适时追肥,注意磷钾肥的配合使用,并追施叶面肥,促进植株发育,防止植株早衰,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及时中耕除草,摘除枯黄病叶和底叶,带出田外或温室大棚外集中深埋处理;适当控制浇水,露地西葫芦应及时中耕,搞好雨后排水,减少田间相对湿度。温室大棚要尽可能增加光照、加强通风。

4.生物防治 白粉病发病初期,喷洒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或2%农抗BO-10水剂200倍液,4~5天喷一次,连喷2~3次。

5、物理防治 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7%高脂膜乳剂80~100倍液,5~6天喷1次,连喷3~4次,可在叶面形成保护膜,防止病原菌侵入。

6、化学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40%福星乳油8000~10000倍液、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500~6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250~300倍液、30%DT悬浮剂400~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以上药剂最好交替使用,7~10天喷一次(三唑酮喷雾应间隔15天再喷第二次),连喷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