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对策
一位国外学者曾经一针见血的指出“与人类争夺地球统治权的唯一对手是病毒”,动物疫病与人类疫病一样,虽然有些病被控制、消灭,但也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疫病,危害畜牧业健康发展,因此与致病微生物之间的斗争将长期继续下去。为促进养猪业稳定持续发展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根据生猪疫病的流行特点,现提出如下防治对策,供参考。
1、强化兽医法制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浙江省实施〈动物防疫法〉办法》已分别于1998和2001年颁布,各地在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的同时,要加强依法管理畜禽疫病防治观念,全方面提高规模养猪场依法防疫的观念。各级职能部门要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使猪病防治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将重要猪病的预防、控制、净化和扑灭纳入法制化轨道。
2、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降低生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使猪瘟、猪链球菌等危害大的疫病及时得到有效控制,是规模养猪场可持续发展,再上新台阶的重要保证。各规模养猪场要按照猪病流行的特点,即根据传染病控制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个环节采取综合防制措施。在这些措施当中,着重要抓好免疫预防工作,各养猪场要根据本场猪病流行的特点和免疫抗体水平,制定出合理的免疫程序,认真做好免疫工作。要普及免疫监测技术,全面提高动物群体“有效免疫”的整体保护水平,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只有切实做好猪场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重要疫病的免疫工作,才能有效控制其它细菌病的混合或继发感染,减少生猪死亡率,有条件的猪场,可用包含本场致病性血清型的疫苗免疫链球菌等细菌病。
3、重视环境因素在猪病防治中的重要性,切实做好猪场消毒工作 生猪集约化饲养,人为地改变了猪的生存和生长环境,特别是生猪主产地区或县市,规模养猪场(户)密集分布,使生猪饲养地的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只有使猪的外部环境和机体保持一定的生态平衡,才能使猪健康生长,国际上提出的“生物安全”体系理论也十分强调环境在保护动物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各规模养猪场必须做好环境控制工作,要将环境消毒提高到与免疫接种同等重要的地位,以便将外环境中的病原密度减少到适度范围或最低范围;做好经常或定期消毒工作,搞好环境卫生,尽可能地减少土地、水源和空气等的污染。
4、认真做好兽医检疫工作,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等饲养管理制度 为了杜绝养猪场将外来传染病输入,要坚持“自繁自养”原则,如必须引进种猪时,要对猪的主要疫病进行血清学监测和隔离饲养,隔离饲养的时间以每个病的最长潜伏期为度,至少为3周以上,确保无病后方可合群。规模养猪场要实行小区或栋舍“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方式,以消除连续感染、交叉感染,生猪出栏后,猪舍要彻底清扫、冲洗和消毒,并空置半个月以上方可进猪。动物防疫监督部门要到场到户检疫,认真做好生猪检疫工作,做到及早发现疫情,并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防止传染源进入市场流通渠道。
5、加强饲养管理 规模化养猪场要执行严格的科学管理,严格人员、车辆和物品的出入,定期驱虫和灭鼠,饲喂全价饲料,禁喂霉败或含毒饲料,以增强生猪的抗病能力。
上一篇: 如何防止冬季温室番茄空心?
下一篇: 玉米如何进行人工辅助授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