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穗上的谷粒肿胀成比黄豆还要大的球状物,是水稻稻麯病的典型症状。散落出来的墨绿色粉末是稻麯病的厚垣孢子。虽然,稻麯病的侵染循环还不十分清晰,但散落在田间和镶嵌在稻种谷壳缝隙间的厚垣孢子作为第二年主要菌源还是可以肯定的。从厚垣孢子中抽生的菌丝,可以结集成子囊座,从而产生子囊孢子;也可以在菌丝顶端直接产生分生孢子。
经几代繁殖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都有侵害水稻的可能,但主要在水稻破口前的6-10天,也就是水稻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到花粉形成期侵入的稻麯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最易通过水稻叶鞘的缝隙,侵害花器和幼颖,引起发病。一般是水稻孕穗后期过于嫩绿,或是这一阶段雨水较多,则发病较重。水稻品种间抗病程度的差异,但也与该品种在孕穗至灌浆前期的嫩绿程度有关。
由于,从稻麯病菌侵染到典型症状表现要经过十多天时间,在这段时期内,稻壳中正在发育的米粒,几乎全部变成了稻麯病的菌丝体,即使用重药将病菌全部杀死,稻米已不堪食用。所以,见病后再用药防治已经没有作用。
稻麯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抓两条:1、选用抗病品种和控制穗期肥水相结合。对剑叶肥厚宽大、叶色浓绿的品种易感稻麯病的品种应避免选用。同时要注意肥水调控,不使孕穗末期至灌浆初期的水稻过分嫩绿,这不仅对防控稻麯病等多种水稻穗期病害有利,还能防治晚稻的贪青迟熟。
2、抓住防治适期,选用对口农药。预防稻麯病的用药适期为晚稻破口前的六天左右。可选用的农药有亩用5%井岗霉素400毫升、50%DT(琥胶肥酸铜)100克、20%瘟曲克敌120克兑水喷雾都很有效。药液重点喷在植株上部。
水稻稻曲病
症状 又称伪黑穗病、绿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俗称“丰产果”。该病只发生于穗部,为害部分谷粒。受害谷粒内形成菌丝块渐膨大,内外颖裂开,露出淡黄色块状物,即孢子座,后包于内外颖两侧,呈黑绿色,初外包一层薄膜,后破裂,散生墨绿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有的两侧生黑色扁平菌核,风吹雨打易脱落。河北、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稻区时有发生。
病原 Ustilaginoidea oryzae (Patou.) Bref=U.virens (Cooke) Tak.称稻绿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座6-12×4-6(μm),表面墨绿色,内层橙黄色,中心白色。分生孢子梗直径2-2.5(μm)。分生孢子单胞厚壁,表面有瘤突,近球形,大小4-5(μm)。菌核从分生孢子座生出,长椭圆形,长2-20mm,在土表萌发产生子座,橙黄色,头部近球形,大小1-3mm,有长柄,头部外围生子囊壳,子囊壳瓶形,子囊无色,圆筒形,大小180-22μm,
子囊孢子无色,单胞,线形,大小120-180×0.5-1(!m)。厚垣孢子墨绿色,球形,表面有瘤状突起,大小3-5×4-6(m)。有性态为Claviceps virens Sakurai称稻麦角,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落入土中菌核或附于种子上的厚垣孢子越冬。翌年菌核萌发产生厚垣孢子,由厚垣孢子再生小孢子及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气温24-32℃病菌发育良好,26-28℃最适,低于12℃或高于36℃不能生长,稻曲病侵染的时期有的学者认为在水稻孕穗至开花期侵染为主,有的认为厚垣孢子萌发侵入幼芽,随植株生长侵入花器为害,造成谷粒发病形成稻曲。抽穗扬花期遇雨及低温则发病重。抽穗早的品种发病较轻。施氮过量或穗肥过重加重病害发生。连作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南方稻区的广二104,选271,汕优36,扬稻3号,滇粳40号等。北方稻区有京稻选1号,沈农514,丰锦,辽粳10号等发病轻。(2)避免病田留种,深耕翻埋菌核。发病时摘除并销毁病粒。(3)改进施肥技术,基肥要足,慎用穗肥,采用配方施肥。浅水勤灌,后期见干见湿。(4)药剂防治。用2%福尔马林或0.5%硫酸铜浸种3-5小时,然后闷种12小时,用清水冲洗催芽。抽穗前用18%多菌酮粉剂150-200g或于水稻孕穗末期每667m2用14%络氨铜水剂250g稻丰灵200g或5%井冈霉素水剂100g,对水50L喷洒。施药时可加入三环唑或多菌灵兼防穗瘟。施用络氨铜时用药时间提前至抽穗前10天,进入破口期因稻穗部分暴露,易致颖壳变褐,孕穗末期用药则防效下降。此外也可用50%DT可湿性粉剂100-150g,对水60-75L,于孕穗期和始穗期各防治一次,效果良好。也可选用40%禾枯灵可湿性粉剂,每667m2用药60-75g,对水60L还可兼治水稻叶尖枯病、云形病、纹枯病等。
上一篇: 阿尔格活性微藻液有什么作用?
下一篇: 有机无花果黄沙滩丰产种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