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渔业 > 水产养殖 > 其他水产 > 怎样做好鱼塘的管理工作? 其他水产

怎样做好鱼塘的管理工作?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做好鱼塘的管理工作

夏季气温高,雨量多,天气变化快。夏季也是鱼类一年中生长的旺季,由于水温高,鱼类病原体也会大量繁殖。由于现在大多实行高密度精养方式,池水体负载量增大,水质比较肥,如果遇闷热天、雷雨天,特别是晴天转下雨或下雨转晴天时,鱼类通常在下半夜至黎明前浮头,严重时就可以出现泛池,造成大批养殖鱼类死亡。泛池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突变,气压降低,水中溶氧量减少。养殖鱼类如果出现长期浮头,鱼类表现为下唇比上唇长,食欲减少,饲料利用系数降低。鱼体也会因此而抗病能力削弱,鱼病也随之大量发生。

  1、注意调节水质。水为鱼类生存环境,要养好鱼,必须要先管好水,池塘水色上午呈绿下午黄绿色最好。控制措施有:

  (1)适时换水或加注新水,水量为1/4-1/5。

  (2)每个月用洲旗牌稳定性二氧化氯全池泼洒2次,每亩平均水深1米用70克即可。可明显增加池水的碱度、硬度,提高池水二氧化碳平衡能力,又有预防鱼病的作用。

  (3)适量施肥,一般根据水色确定要求量少、次数多。在晴天施肥。

  (4)控制大型浮游动物发生。如果池水水色清瘦,鱼又经常浮头,下风肉眼能看浮游动物时,可用鱼虫清每亩平均水深1米用20毫升全池泼洒,能预防虫害发生,或者适当增加鳙的放养量。

  (5)有条件可使用增氧机,增加水体中溶氧量,改善水质。

  2、严格做好“四定”,即:定时、定量、定质、定位。一般晴天多投饲料,雨天少投饲料,投饲料总量为总鱼量的3%-5%,同时保证饲料质量,避免投饲料过量,既造成饲料浪费又会败坏水质。

  3、鱼病预防。鱼类生活在水中,一旦生病,要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都会有一定困难,特别是发病后的病鱼已经没有食欲,即使使用特效药也会因鱼不摄食而难以进入鱼体内,因此必须十分强调做好鱼病的预防工作。鱼苗下池前每亩用100公斤生石灰彻底清池,消灭病原体,生石灰消毒后一般经过7天后即可投放苗种。在饲养过程中,一般平均水深1米每15天用稳定性二氧化氯70克左右化水泼洒一次,对由病毒和细菌引起的各种传染性疾病都有很好预防效果。

(一)合理投饲、施肥
  1.投饲原则。坚持“四定投饲”。定质:投喂的饲料要新鲜,不投喂变质的饲料。定位:饲料要投在相对固定的位置,最好建投饲台或饲料台。定量:根据池鱼总量,确定投喂量和投饲率,平时投喂量控制在鱼正常摄食量的80%~90%,阴雨天控制在鱼正常摄食量的30%~50%。鱼种投饲率控制在3%~6%,成鱼投饲率控制在2%~4%。严格控制早晨鱼浮头时投喂和夜间投喂,傍晚投喂时,投喂量与前一次投喂量相当即可。因为傍晚鱼贪食,吃的过多,耗氧多,易造成夜间浮头死鱼。遇闷热、雷雨等恶劣天气停止喂食,以防加重缺氧造成浮头死鱼。定时:指每天每次投喂的时间要相对固定。以驯化养鱼为例,一般每天投喂4次,上、下午各投喂2次,4次投饲的时间可定为:7:00、10:00、14:00、17:00。
  2.施肥原则。对于高产鱼塘,不要施粪肥,以防塘水过肥造成泛塘死鱼。若水质不肥,可施化肥,每次每亩(667平方米)水面用尿素1~2千克、过磷酸钙3~4千克。施无机肥时,要选择晴天中午,将化肥加水溶解后全池均匀泼洒。对于以花白鲢为主的低产塘,可以施粪肥作追肥,但要控制施肥量,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施肥次数和数量根据天气、水色、透明度而定,晴天适量多施,阴雨天少施或不施。另外,所施粪肥一定要经过充分腐熟发酵。一般7~10天施1次追肥,施肥量一般为50~100千克/667平方米。水体的透明度度控制在20~40厘米,20厘米以下应少施。

  (二)调控好水质
  1.勤注水,及时换水。7~10天注1次新水,每次加水15~20厘米深。若水质恶化,应先排出1/3~1/2陈水,再注入新水。池塘养鱼水深控制在1.5~2米。
  2.定期泼洒生石灰水。每隔15~20天,泼洒一次生石灰水,每667平方米水面的用量为15~20千克。
  3.高产塘要开增氧机。每667平方米产500千克以上的高产塘最好配备增氧机,增氧机的配备一般按池塘面积确定,一般2500~3000平方米池塘配备一台3千瓦的增氧机。坚持“三开两不开”的原则:(1)晴天中午开机。坚持每个晴天中午开机,每天开机1~2小时即可。(2)阴雨天次日清晨开机,一般需开机3~5小时。(3)连续阴雨天,半夜开机,一般需开机5小时以上。(4)晴天傍晚不开机。(5)阴雨天,白天中午不开机。如阴雨天白天中午开机,反而进一步降低了上层浮游生物的造氧水平,加速了下层水的耗氧速度,极易引起鱼浮头。

  (三)重视病害防治 夏季主要易暴发及流行的鱼类疾病有出血病、烂鳃病、肠炎病、车轮虫、三代虫、指环虫、锚头鳋等。重点应做好细菌性出血病、寄生虫病的预防工作。高温季节采取食场挂袋或定期泼洒杀菌药的措施预防细菌性鱼病。采食场挂袋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食场周围的药物浓度既要达到有效防治浓度,又不能影响鱼摄食;二是食场周围药物的有效浓度应保持1小时以上;三是必须连续挂袋3~5天。

  (四)加强日常管理
  1.勤巡池,定期检查鱼类生长情况。观察鱼活动情况、摄食情况和水质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要多注意观察鱼类的吃食情况和活动情况,
  2.做好鱼浮头防治工作,防止泛塘死鱼。盛夏季节,闷热雷雨天气多,鱼常因水质过肥、天气闷热而缺氧浮头,稍不注意,就会造成泛塘死鱼。鱼浮头有轻重之分,一般早晨开始浮头是轻浮头,半夜开始浮头为重浮头;在池塘中间浮头为轻浮头,发展到四边的为重浮头;听到脚步声就下沉的为轻浮头,不下沉的为重浮头。发现鱼严重浮头应立即采取增氧措施,无增氧设备的应立即加注新水。
  3.要做好养殖和用药记录。记录投饲量、鱼活动与生长、注排水、摄食和渔药使用情况等。养殖和用药记录既可积累养殖经验,也是发展无公害水产品的需要。

一、加强水质管理。一是添加新水(或换水),改善鱼类生活环境。对没有给排水设施的池塘,池塘水位应提到尽量高的水位,确保池塘水容积。池塘添加新水时,应每隔7~10天加注新水一次,在上午9时至下午2时间进行,每次加注新水20~30厘米,并适当排放老水。有晒水条件的,应尽量添加暴晒水,无晒水条件的池塘,在添加地下水时,应严格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则。二是加强水质管理,稳定鱼类生活环境。合理配备增氧机,高温天气天天开机,低温天气少开机;晴天中午开,阴天凌晨开,连绵阴雨半夜开,傍晚不开,浮头早开。三是加强巡塘管理。勤测水温、透明度、ph值,每隔15天左右,泼洒一次生石灰,用量为每亩(1米深)7.5至10公斤。
二、加强饲养管理。投饲要做到四定,即“定质、定位、定时、定量”,结合池塘主养品种合理投喂新鲜饲料,不投喂腐烂变质的饲料,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水质、鱼的活动等情况灵活掌握。以草食性鱼类为主的池塘,青饲料投喂量应是鱼类重量的30%~40%,青饲料不足时增加精料投喂量;以吃食性鱼类为主的鱼塘,投喂全价配合颗粒饲料为主,满足其营养成分的需要,投喂量应是鱼类重量的4%~6%;以滤食性鱼为主的池塘则应看水施肥,培育水中饵料生物供摄食,在秋初气温较高时,追施肥料要少量多次、主追化肥的原则,每亩池塘每次施尿素2公斤、过磷酸钙5公斤,先将磷肥溶化,和碳酸氢铵拌和后全池均匀泼洒,效果好,每7~10天一次,使水色呈油绿或茶绿色,透明度保持在30~35厘米之间。秋末水温下降后应多施有机肥料,一般每亩水面施腐熟畜禽类(牛粪最佳)300~400公斤,促进生物饵料的大量繁殖,为鱼类越冬提供充足的营养储备。
三、实施成鱼轮捕管理。根据市场行情,适时轮捕成鱼及时上市,以便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未达到成鱼规格的池鱼生长提供空间和饵料,有利于促进池鱼的生长。每次捕鱼后,一定要进行全池消毒,防止在拉网捕鱼过程中,部分鱼受伤而感染鱼病。

四、重抓鱼病预防。一是做好食场及渔具的消毒。每半月对食场进行一次消毒,渔具每用一次都要用漂白粉或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处理。二是细菌性疾病的预防。每半月使用一次漂白粉,按池水1ppm用量全池泼洒,预防细菌性鱼病。三是寄生虫疾病的预防。

1.投放大规格鱼种。平均规格为每尾重6克~7克,亩投放量为1400尾。四大家鱼混养,比例是鲢、鳙鱼占60%,草鱼占30%,鲤鱼、鲫鱼占10%。鱼种投放前,要用食盐、漂白粉等消毒。
   ⒉施肥要少量多次。根据不同季节,水温、水色来决定施肥的时间和数量。农家肥要充分腐熟,化肥必须氮、磷、钾配合使用。
   ⒊投喂颗粒饲料。根据气温,水温的高低和鱼类吃食情况来确定增减数量,一般平均每天35公斤~40公斤。投喂时间为上午9点~10点,下午4点~5点,并在每天下午6点左右,每亩投喂青饲料200公斤左右。
   ⒋要及时调节水质,增加水中溶氧。水质要保持肥、活、嫩、爽,既保证适合草鱼生产的水质,还要促进鲢、鳙鱼生长所需要的浮游生物。
   ⒌每天测定水中PH值。果PH值降低到6.4以下时,要及时泼洒生石灰浆,每月生石灰的使用为20公斤~30公斤,使池水PH值达到6.8~7.0。
   ⒍ 开机增氧。3亩~4亩的池塘可设置增氧机1台。增氧机的使用要做到早晚不开,鱼浮头时提前开,傍晚严禁开机。
   ⒎重视鱼病防治。要抓好池塘、鱼种消毒,药物一般有生石灰、食盐、漂白粉、硫酸铜及五倍子等。饲养过程中,应定期向池塘泼洒生石灰浆及漂白粉溶液等。加强管理,坚持巡塘,及时捞出残渣剩饵。水源好的池塘,要定期注入新水。发现鱼病,要及时诊断,对症治疗。

 每年到了高温季节,就是鱼塘投饵的高峰,此时鱼塘水位高,水中溶氧低,针对这一现象射阳县科技入户专家组提出了一些抓好池塘管理的合理措施。

  首先可以经常加注新水。一方面,加注新水可以冲淡因为投饵过多浓浊的水质,降低水体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另一方面,加注新水可以打破水体的分层,避免因为闷热天气或者暴雨导致水体对流引起的危害。

  其次是合理的使用增氧机。晴天中午开两至三个小时的增氧机是很有好处的。中午开增氧机,可以形成一定的水体流动,使富氧水与缺氧水对流,缓解池塘底部缺氧状况,同时也可以打破水体的分层。

  再者,高温季节应当适当减少投饵量。投饵过多会加重鱼体肠道负担,易引发肠炎。过多的投饵,可能造成残饵及粪便的积压,沉积在池塘底部,造成池底酸化,滋生大量细菌,引发细菌性疾病。

  最后,勤巡塘。巡塘是及时发现鱼塘问题的直接办法,巡塘时应看水,看天,看鱼。密切注意水质、水色变化,经常测试PH,氨氮,亚硝酸盐等水质指标,一旦发现指标偏高,及时调节。密切注意天气情况,尤其是盛夏季节,闷热天气造成泛塘的情况很多,在天气突然剧烈变化时,提早打开增氧机,泼洒增氧剂等,预防泛塘的发生。密切注意鱼的生长及健康状况,经常的打网抽查,检查鱼体状况。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提早预防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