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其他禾谷类 > 粘虫危害特征? 其他禾谷类

粘虫危害特征?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咬食叶片成缺刻状,或吃光心叶,形成无心苗,严重时将整株叶片吃掉只剩叶脉。

一、危害症状
  幼虫咬食叶片,1~2龄幼虫仅食叶肉形成小孔,3龄后才形成缺刻,5~6龄达到暴食期,大发生时可将作物叶片全部食光,最终造成作物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因其群聚性、迁飞性、杂食性、暴食性,成为全国性重要农业害虫。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17毫米,翅展36~40毫米。头部与胸部灰褐色,腹部暗褐色。前翅灰黄褐色、黄色或橙色,变化很多。内横线往往只现几个黑点,环纹与肾纹褐黄色,界限不显著,肾纹后端有一个白点,其两侧各有一个黑点,外横线为一列黑点,自顶角至后缘有1条黑色斜纹。后翅暗褐色,向基部色渐淡前足胫节侧面光滑无翅。
  三、 发生规律
  初孵幼虫腹足未全发育,所以行走如尺蠖,初龄幼虫仅能啃食叶肉,使叶片呈现白色斑点,3龄后可蚕食叶片成缺刻,5~6龄幼虫进入暴食期。幼虫共6龄,成虫昼伏夜出,黄昏时觅食,半夜交尾产卵,黎明时寻找隐蔽场所。成虫对黑光灯有趋性,对糖醋液趋性强,产卵趋向黄枯叶片。在麦田喜把卵产在麦株基部枯黄叶片叶尖处折缝里,幼虫为杂食性,食量随龄期而增加,6龄期食量最大,最喜食禾本科植物。多群集迁移,有“行军虫”之称。陇东地区1代成虫6月份由江淮流域迁入,以2代幼虫在7月份为害较严重,一般迁入蛾量大,5月下旬至6月降雨偏多的年份发生较重,高温低湿不利其生长发育。
  四、防治措施
  1、物理防治
  诱杀成虫:①利用成虫多在禾谷类作物叶上产卵习性,在麦田插谷草把或稻草把,667平方米60~100个,每5天更换新草把,把换下的草把集中烧毁。②可用糖醋盆、黑光灯等诱杀成虫,压低虫口。
  2、化学防治
  在幼虫3龄前及时用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40%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交替喷雾2~3次,间隔10天。

幼虫咬食叶片,1~2龄幼虫仅食叶肉形成小孔,3龄后才形成缺刻,5~6龄达到暴食期,大发生时可将作物叶片全部食光,最终造成作物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因其群聚性、迁飞性、杂食性、暴食性,成为全国性重要农业害虫。

粘虫具有暴食性,可将叶片吃光只剩秃杆,危害极大,尤其是3龄以后。

粘虫是鳞翅目,夜蛾科。在中国除新疆未见报道外,遍布各地。寄主于麦、稻、粟、玉米等禾谷类粮食作物及棉花、豆类、蔬菜等16科104种以上植物。幼虫食叶,大发生时可将作物叶片全部食光,造成严重损失。因其群聚性、迁飞性、杂食性、暴食性,成为全国性重要农业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