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林业 > 森林树种 > 杨树真菌性溃疡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森林树种

杨树真菌性溃疡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杨树真菌性溃疡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溃疡病,分为水泡型和枯枝型两类。

  前者只发生在光皮杨树上,在皮孔的边缘形成水泡,初为圆形,极小,后水泡变大,常称为水泡型溃疡病。泡内充满淡褐色液体,随后水泡破裂,流出淡褐色液体,遇空气变为黑褐色,最后干枯下陷,中间有一纵裂小缝。

  后者在发病时树皮上出现数毫米大小的水渍状圆斑,稍隆起,手压有湿润感,后干缩成微陷的圆斑,显黑褐色。该病一般从5月下旬至6月形成第一次发病高峰,9月开始形成第二次发病高峰。

  防治措施:

一是尽量选择种植抗病的杨树优良品种,如I-107杨、L35杨、中荷1号杨、I-72杨、中林23杨等。

  二是加强苗木管理。清除苗圃周围病树,减少病菌侵染源。起苗栽植时保护根系,尽量防止伤根,运输假植时保持水分,最好起苗后,立即浸入水中24小时,以利于树皮含水量的保持,栽植时剪去梢头及侧枝。造林后加强林分的抚育管理,增强树势。

  三是药剂防治。发病期间可用菌特净100倍、50%多菌灵100倍、菌毒清300倍喷洒或涂干。

1.选用抗病派系或品种;不从病区或发病园圃调运苗木。2. 适地适树。植树前,应根据栽植地发生溃疡病可能性的大小选择树种。干旱、瘠薄的土壤地段属病害高发区,忌用感病树种造林,并做好各种防治准备。3.清除苗圃周围病树,以减少病菌的侵染来源。4. 加强苗木管理。起苗、栽植注意保护根系;减少苗木运输时间,以减少苗木失水量;在有条件的地方,苗木起出后,立即浸入水中24小时,以利于树皮含水量的保持;栽前对根部喷以2,4-D之类的促生剂,有利于新根系的生长,增加吸水力,减少病害;栽后应随即灌水。5.沙地造林时,如能在幼树根部覆盖1mx1m的塑料薄膜,非常有利于土壤水分的保持和提高地温,加速新根的生长,从而提高树皮的含水量。土壤中加入吸水剂之类等有益于保持土壤水分的各种措施,对干旱条件下的幼树都有减轻病害的作用。6.在华北部分地区,秋季造林有利于杨树根系的恢复和春季早发根,具有减轻病害的效果。7.药剂防治:(1)加强苗木栽培管理,秋季(9月初)对来年要出圃的苗木用70%的甲基托布津2OO倍液普遍喷洒一次,以减少苗木带菌量;(2)苗木定植前(或已定植,但需在发病高峰以前,即4月初),用70%的甲基托布津100倍液(或2.12%的843康复剂100倍液、菌毒清300倍液)喷洒或涂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