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水稻 > 稻区“矮株”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 水稻

稻区“矮株”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发生的主要原因

1. 稻食根叶甲为害

该虫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有水的稻田泥土中越冬,来年4月中下旬出土表活动,6月份为害中稻,7月份为害晚稻,幼虫用尾钩附着在稻根上,群集咬食稻根,导致根系生长不良,老根多新根少,根系不能正常吸收水分、养分,老叶发黄,新叶变短,分蘖增多,植株矮小。

2. 水稻病毒病为害

该病主要由叶蝉、飞虱传毒,不能经种传播,植株间也不互相传毒,介体一经染毒将终生带毒。水稻普通矮缩病的病毒和黄矮病的病毒由叶蝉传毒,前者的病毒可经卵传毒,而后者的病毒不能经卵传毒;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毒由白背飞虱传毒,也不能经卵传毒。带毒叶蝉、飞虱吸食稻株后即可传毒给水稻,病毒在稻株上经过一定的潜育期,使植株矮缩变小。

水稻普通矮缩病和水稻黄矮病的病毒在叶蝉体内越冬,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毒主要在大麦、小麦病株上越冬,部分也在灰飞虱体内越冬,越冬毒源成为次年病毒初次侵染来源。

3. 水稻根结线虫病为害

病原线虫主要以卵随病根在土壤中越冬,次年春天发育至2龄幼虫侵染水稻。病害的主要侵染来源是带虫的土壤、水和病根,一般山垄田、瘦田、重酸田、砂质田、冬浸田等发病重。发病部位主要在水稻根部,新根感病后逐渐膨大形成根瘤,老熟根瘤近于腐烂,根系不能正常吸收水分、养分,叶片发黄,病株矮小,根系短,生长势弱。

以上3种病虫害发生严重时,早期发生造成水稻死亡,中、后期发生导致水稻不能正常抽穗,或成为包颈穗和半包颈穗,即使抽穗,穗型也小,空秕粒多,结实率低。除水稻病毒病中的水稻黑条矮缩病叶背上有短条瘤状隆起,地上数节节部有倒生须根、高节位分枝外,其余“矮株”地上部株叶形态差异不大,但地下部分区别明显。

防治措施:

1. 稻食根叶甲防治

一是改冬浸田为冬种田,改单季稻为双季稻;二是消灭田间眼子菜等杂草,或放鸭群啄食杂草、幼虫;三是在幼虫发生为害时,亩施40~50千克生石灰或茶枯粉。

2. 水稻病毒病防治

在水稻移栽后3~7天和15~20天各用药1次,药剂可选用25%噻虫嗪(阿克泰)水分散粒剂3~4克/亩,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60克/亩,或25%噻嗪酮(扑虱灵)150克/亩,对水50千克均匀喷雾。

3. 水稻根结线虫病防治

一是加强检疫,选用无病良种。二是改冬浸田为冬种田。三是进行水旱轮作。四是发病田亩施生石灰50~75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