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全蚀病防治要分类进行。无病区防止传入,初发区采取扑灭措施,老病区要采用以农业措施为基础,积极调节作物生态环境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1)合理轮作:
有水源地区稻麦轮作,旱地小麦与非寄主作物如棉花、甘薯、烟草等轮作可明显减轻病情;对即将衰退田,要保持小麦玉米复种或连作,促进全蚀病自然衰退。
(2)加强田间管理:
增施有机肥,泞耕细耙,及时中耕,加强肥水管理等,都可减轻病情。
(3)药剂防治:
播种时,可用粉锈宁按种子量的0、03%有效成分拦种,或12、5%特普唑可湿粉按种子量的0、05%拦种,可有效控制全蚀病。在小麦拔节期,可用15%粉锈宁可湿粉每亩150克--200克,或20%粉锈宁乳油每亩100毫升--150毫升,加水50千克----60千克浇麦,防效也可达60%发上。
农业措施: ①选用无病种子或耐病品种。加强小麦种子检疫检验,严禁从病区调运或串换麦种;在全蚀病发生区,严禁种植感病品种。 ②进行轮作倒茬。在重病区轮作倒茬是减轻全蚀病危害的有效措施,零星病区轮作可延缓病害扩展蔓延。实行1-2年与大豆、蔬菜、甘薯及其它非寄主作物轮作。 ③适期晚播。在适宜播期内,可适当推迟播期5-7天。 ④推广配方肥,增施有机肥。在化肥施用上应注意控氮、增磷、补钾、配微,提高植株抗病性,减轻病害的发生。
化学防治:1、对于小麦全蚀病不论是否包衣种子,均应采取防治全蚀病的专用拌种剂进行拌种,可用12.5%全蚀净200毫升兑水5公斤水,拌麦种100公斤,堆闷2-8小时,晾干播种。主要针对全蚀病发生田。全田零星发病的麦田必须在造墒后,可选用50%多菌灵1公斤+15%粉锈宁1公斤+100公斤水,随水灌入土中或喷于地表,然后翻耕整地,或亩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2公斤+100公斤水喷于地表或兑细土50公斤撒于地表,翻耕整地。亩用50%多菌灵3公斤或70%甲基托布津2公斤+100公斤水喷于地表,然后翻耕再播种。2、于小麦播种20--30天即3叶期,用20%三唑酮750--1000倍顺垅喷雾。返青期再喷一次。即结合拌种、土壤处理等措施,多措并举控制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蔓延。
对于小麦全蚀病我们做过多年的试验,并指导全市,目前也连续4年小麦全蚀病极少或未见发生田块。
我们的意见是:
1选用一个优良品种以后尽量多种几年,不要每年都换种,减少小麦全蚀病传入的风险,还能节约种子成本。
2机械作业,尤其是跨村作业、跨区作业的机械注意清洗,防治外来的危险性病菌转入。对本村作业时最好先收割无病田最后收割有病田,收割后进行清洗。耕地、播种、秸秆粉碎各个环节也都要重视起来。
3 对成片死亡的田块,收获前可拨出病株,拉走耕层土壤。秋季小麦播种前,每亩使用农家粪肥1~2方。当前许多具有解磷、解钾、固氮作用复合菌肥已经生产,有的还添加了草枯杆菌,这些都是对作物生长有益的菌群,这些活菌能够利用玉米秸秆作为营养来源,加速秸秆的分解,增加土壤有益菌的数量,压制有害菌的数量,可以起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同时还能破除土壤板结,提高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的供肥能力有积极意义。
4 零星发病的田块建议使用种子包衣剂包衣:试验表现最理想的有:每百公斤种子用3%敌萎丹500g+2.5%适乐时100g、2%立克锈200g。试验结果较好的有4.8%腈戊唑克1670g、12.5%全蚀净200g。喷雾可采用:40%菌腈唑乳油300倍,20%三唑酮200倍。
成片死亡的田块,在小麦收获前拔除病株,在发病的地方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5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5克。耕地前在用药一次,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5克,三唑酮该剂量对小麦种子根的伸长和出苗有影响。
上一篇: 土鸡春季常见疫病的防治措施?
下一篇: 萝卜黄条跳甲是什么科属的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