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北地区小麦冻害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产量。冻害除了与降温强度和低温持续的时间有关外,与播种和田间管理等方面也有很大关系。因此生产上应加强田管,培育壮苗,确保小麦安全越冬。
小麦受冻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气候因素。近年来暖冬气候使小麦生育进程加快,拔节期提前,麦苗抗冻能力下降,越冬或早春温度骤降,而且低温持续时间长,导致小麦受冻。第二,耕作因素。部分麦田播种偏早,小麦旺长,抗寒能力降低;或为抢墒播种,整地粗放,造成麦苗素质差,同时冷空气易侵入土下,冻伤根系。第三,肥力因素。播种时施肥不当,造成小麦冬前旺长或生长不良,容易发生冻害。
为防止小麦受冻害可以采取下列预防措施:第一,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冬前壮苗。要施足基肥,精细整地,遇旱浇好底墒水;对种子精选过筛,进行药剂拌种、浸种等处理,适时、适量、适深播种。第二,加强田间管理,控旺苗促弱苗。对出现旺长趋势的麦田,可喷施多效唑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延缓麦苗生长。对晚播弱苗、独脚苗、渍害苗、药害苗和底肥不足的麦田,可在冬前视苗情每亩增施适量氮磷钾复合肥,促进分蘖和根系生长。第三,适时冬灌,确保安全越冬。冬灌可形成良好的土壤水分环境,调节耕层中的土壤养分,弥合土缝,提高土壤的热容量,促进长大蘖、育壮苗。以气温在4℃时浇水为宜,气温低于4℃时不宜冬灌。
对于出现冻害的小麦可以采取以下补救措施:对叶片受冻、幼穗未完全受冻的田块,应早浇水,防止幼穗脱水致死;对幼穗受冻的田块应及时施速效氮肥,结合浇水每亩施尿素10公斤或碳酸氢铵20~30公斤,促使麦苗尽快恢复生长,促进分蘖成穗。当气温过低,土壤封冻期药谨慎浇水。结合进行中耕松土,可提高地温,促进小麦生长发育,弥补冻害损失。
小麦安全越冬技术要点:
小麦,在粮食生产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要夺取来年小麦高产,防冻护苗是关键,小麦在越冬期间防冻,主要应抓好以下5项技术措施:
施好越冬肥。结合除草松土,因地制宜地给麦苗重施1次越冬肥,以巩固冬前蘖,促进年后蘖,增加有效穗数。施肥应看苗而定,弱苗可多施,一般苗酌情施,旺苗不施,防倒苗。
浇好封冻水。适时浇封冻水,能缓冲土壤温度的剧变,调节分蘖节处温度和湿度,防治冻节和生理干旱,也为翌年麦苗返青创造良好的条件。但冬灌不能“一刀切”,要依据墒情、苗情和温度而定。
盖好保温土。冬天给小麦盖土,可提高御寒能力,若能用猪牛粪等有机肥复盖,保苗越冬效果更好。注意的是翌年开春一定要刨土,使麦苗及时见阳光制造养分,促使麦苗健壮稳长。
轧好麦苗。轧苗,即是对小麦进行镇压。冬季压麦可以防治土壤龟裂,防寒保墒,提高土壤含水量,有利于小麦安全越冬。其方法,一般应施肥后再压麦,可增加茎秆的充实度,提高植株抗倒力。要注意一次性方向顺压,不能来回乱压,以免挫伤麦苗。同时还要因天因地制宜,最好选晴天中午进行,早晨有霜冻不压,露水未干时不压,风雪天气不压,盐碱地和沙地不压。这样,促进小麦根系向深处发展,对抑制旺苗生长是一项有效措施。
清好排水沟。小麦的生理特点,既怕水淹,又怕干旱。除人为地浇好封冻水外,应清沟排洪防涝,降低地下湿度造成的凌冻。清沟,应将围沟、分箱沟、破肚沟同时刮去沟里的障碍物,保持分箱沟通围沟,围沟通主沟,沟沟相通。
一、要选择良好品种
播种良好品种的丰收稳定,抵抗力强、质量可靠、选择良好品种时应该适合当地自然条件,不同地区培养出来的品种的适应力有所不同,选择良好品种,首先考虑本地培养出来的品种:使用其他地区培养出来的品种之前一定要保证在当地试验合格。选择良好品种时一定要考虑在当地正常发生的自然灾害,下雪量大和不稳定地区要选择抗旱力强的品种。
二、选泽适当时期播种
冬麦选择适当时期播种可充分利用冬节之前的热力能源,培养良好麦苗,形成一发达的麦根,为了麦穗又多又大打好基础。如播种过早,因为温度高,麦苗成长在冬节易于冰死。如播种过晚,因温度降低底麦苗太小,抗旱力弱、导致春节成长延迟,生成麦穗期时,温度过高这样会影响抗旱力、抗风力。最后降低产量。
三、适当深度播种
提高播种质量是安全过冬的重要措施。播种要求种子播得平衡、埋得适当、形成麦穗大。种子播得深度对麦苗影响大。如深度过深导致出苗晚,将会麦苗不强,如深度过浅种子易于干死,将会影响出苗率、影响形成根系不利于安全过冬,播种深度一般3-5cm最适合。
四、选择适当时期冬灌
冬灌有多种好处,冬灌可减少地面温度变得大可避免麦苗冻死,冬灌利用于春灌对可提供水源。把土壤溶解可避免寒风把麦苗苦死,会消灭地下害虫,总的来说,冬灌对冬小麦安全过度、抗旱的有效措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平常冬灌要在晚上结冰时间灌水效果更佳,凌晨、白天溶解的时期最合适、温度要求7—8℃,如:冬灌时间太晚,温度底、地面会结冰、把麦苗冰死,又一方面造成麦苗断开,冬灌过早也会影响抗旱,冬灌之前如地面水分量达到80%以上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进行冬灌。
下一篇: 农残快速检测方法和步骤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