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殖技术 > 家畜养殖 > > 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症状及防治措施?

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症状及防治措施?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仔猪断奶后进行性消瘦、生长缓慢、被毛粗乱,皮肤苍白或黄疸、精神沉郁、喜打堆,眼睛分泌物增多,体温升高,食欲下降或废绝,呼吸急促、困难,呈腹式呼吸,部分病猪后躯或腹下、四肢皮肤出现紫红色斑点,有的还伴有腹泻或神经症状,突发死亡。

防治措施 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目前尚无疫苗,可供免疫接种,用抗生素治疗也无太大的效果,仅能减少继发性的细菌感染。现参照国外控制PMWS的做法,结合国内有关发病猪场的控制经验,提出如下防治措施:

(一)抓住关键时期。鉴于仔猪断奶后的3~4周是预防PMWS发生的最关键时期,因此最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是尽可能减少对断奶仔猪的应激。1.避免过早断奶和断奶后更换饲粮。对有此病存在的猪场,仔猪断奶的日龄,可以延迟至28天或35天,断奶后要继续饲喂断奶前的饲粮至少10天。建议在断奶仔猪饲料中按1吨饲料添加利高霉素1.2kg,15%金霉素2.5kg或强力霉素150g,阿莫西林150g,连续使用15天。2.避免断奶后并窝并群。应采用小群或小栏原窝原群饲养,小栏之间要有实体隔墙。这样可以减少相互间的争斗,并减少窝与窝之间的传播感染。3.避免在断奶前、后一周内多次注射疫曲、免疫刺激或免疫应激,会促使仔猪产生临床征状,因而必须根据猪场或周边的疫病情况,合理制定免疫程序,避免断奶前后过多地对仔猪免疫。4.降低饲养密度,提供舒适环境。为防止猪圆环病毒病的发生,许多兽医专家都提出要降低饲养密度,并注意通风和保暖,以进一步减少对仔猪的环境应激。

(二)强化猪场的生物安全。猪场的生物安全,不仅要贯彻于猪场与外界之间,还要贯穿于猪场内部,即猪舍与猪舍之间。1.减少后备母猪的购入数量。由于不同键康状态来源的种猪,免疫力各不相同,会造成猪群不稳定的免疫状态。确需引种,应加强检疫,防止疫病带入。2.断奶仔猪舍在进猪前必须严格消毒,要求以猪舍为单位进行全进全出制度,但猪栏之间应用实体隔墙分开。3.在猪舍门口设置消毒池,人员进舍必须脚浴消毒,以减少水平传播。

(三)实施严格的管理措施。1.仔猪用药:哺乳仔猪在3、7、21日龄,注射3针得米先,在每吨饲料中添加腾骏“加康”400g,断奶前后各使用1周。2.母猪用药:母猪在产前一周和产后一周,按1吨饲料中添加利高霉素1.2kg,15%金霉素2.5kg,阿莫西林150g。3.为减少风险,对正在发病的猪场不要搞寄养和并窝。4.可将断奶仔猪,直接转入经过严格消毒的生长舍中饲养(但应注意保暖)。在发病猪场已出现严重污染的情况下,不失为一项避免感染的有效措施。5.注意通风,降低舍内氨气浓度;栏与栏之间不要混群;日龄相差14天以上的猪群不能合并、混群饲养,以减少接触感染机会。

(四)做好猪瘟、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气喘病等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

症状病猪表现精神、食欲不振、发热,被毛粗乱,进行性消瘦、生长迟缓、呼吸困难、咳嗽、喘气,贫血、皮肤苍白、体表淋巴结肿大。有的皮肤与可视茹膜发黄、腹泻、胃溃疡、嗜睡。临床上约有20%的病猪呈现贫血与黄疽症状,具有诊断意义。

防治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也无疫苗。应加强饲养管理,降低饲养密度,实行全进全出制,减少环境应激;避免从疫区引人种猪;平时应加强消毒,控制继发感染,及时淘汰病猪。

 1 预防方法

 1.1 发病期间,将口蹄疫免疫推迟到65日龄甚至70日龄后注射,但必须使母猪处于高免状态,在母猪产前4周时做好各类疫苗的免疫注射工作,按计划完成猪口蹄疫、伪狂犬、传染性胃肠炎、猪瘟等疫苗的注射工作,使母猪处于较高的免疫状态。减少仔猪因应激而诱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尽量减少在保育期注射各种疫苗。

 1.2 将保育饲料调成含一定水分的湿料喂猪,可相对降低发病率。

 1.3降低饲养密度,这比只用药物预防更有效。建议保育舍内每头仔猪有0.35~0.4平方米的生活空间,生长猪应该有0.7平方米以上的生活空间,每栏猪数量最好在10~12头,可相对降低猪群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

 1.4 尽量使每天早晚的温差不要太大,断奶后两周内仔猪环境温度应为28℃~30℃。不适宜的温度对猪呼吸道疾病影响较大。

 1.5 天气较热时,将断奶后的仔猪不经保育舍直接转入生长舍。

 1.6 加强猪舍通风对流,提高舍内空气质量,保育舍猪栏之间的分隔采用密闭不透风的隔栏,限制仔猪直接接触。

 1.7 尽量避免在断奶前后3天内注射各种疫苗和仔猪阉割工作。

 1.8 从分娩、保育、生长到育成严格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尽量缩小断奶日龄差异,避免把日龄相差太大的猪只混群饲养。在每批猪出栏后猪舍必须经严格冲洗消毒,空置几天后才能转入新的猪群,能对控制本病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病毒对普通消毒剂不敏感,特别是猪圆环病毒Ⅱ型(PVC-2),一般消毒剂对它不起作用。应选用新型广谱的高效消毒剂,也是国内唯一公开承诺对圆环病毒有杀灭作用的消毒剂衞康。进入分娩舍母猪必须经过彻底地清洁消毒。

 1.9 保持猪群合理,均衡的营养水平。经常检查或者检测饲料质量,对霉菌毒素污染严重的饲料必须废弃,避免因小失大,保证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

 1.10 尽量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转栏和混群的次数越多,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越高。减少各种应激因素,使猪群生活在一个舒适、安静、干燥、卫生的环境。

 1.11 仔猪应尽量减少寄养,防止交叉感染。如果确实需要寄养的,必须在母猪分娩后24小时内完成,并在10日龄内完成仔猪阉割工作,减少应激反应的发生。

 2 药物控制

  当猪群大规模发病时,治疗效果一般不理想,应在仔猪未发病前加强药物预防。当疫病流行时,应在仔猪未发病前加药预防。当疫病发生时,应及早采取措施投药治疗,以减少继发感染引起的死亡。

  2.1 哺乳母猪

 可在分娩前一周至分娩后四周的母猪料中添加呼肠舒,1千克/吨。

 2.2 仔猪
 在饲料中添加支原泰妙500克/吨+强力先1千克/吨进行控制。从出生后2周一直添加到断奶后2周。

 2.3 生长猪和育肥猪

 在12~13周龄和17~18周龄使用有效药物进行预防。如饲料添加呼诺玢1.5千克/吨,每次一周左右。

 2.4 后备猪

 使用呼肠舒按1千克/吨添加,每月一次,每次一周左右,一直到配上种为止。

 3 定期驱虫

  蛔虫幼虫经肺移行和肺丝虫都会加重呼吸道病的病症,应在断奶仔猪转入保育舍一周后,使用帝诺玢(主要成分为伊维菌素,阿苯哒唑及增效剂),按1千克/吨添加,连续一周饲喂。以后每六周驱虫一次。

 4 病猪及时护理

 对已经感染呼吸道疾病的猪群要精心护理,隔离饲养。由于病猪饮水和采食减少,不能摄取足量的药物,刚发生混合感染,病情较轻的猪,可使用泰诺康、正气或德利先针剂,有一定效果。对病情严重和治疗效果不佳的病猪,应及时果断淘汰,防止疫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