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种地矛盾突出表现。
有本事的人,都在城里打工。如今在家种粮的,老的比少的多,女的比男的多。”湖南省产粮第一大县宁乡县双江口镇双福村的老支书宇德泉一边高兴着2012年的丰收增产,一边担忧着种地的人越来越少。这幕情景正像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一边是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三农”发展快速推进、持续向好,一边是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今后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
土地被看做农民的“命根子”,今天的年轻农民为什么要毅然决然地离它而去呢?人们常说收入,也就是经济问题是农民离开土地的主要原因,其实还不全面。因为你告诉他在家种地比打工收入高,他还是愿意出去打工。有的农业承包大户,一年收入10多万元,儿子女儿还是不愿意种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有3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业收入低。农业具有多风险特征,既受地理、气候、季节的制约,也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与农业的多风险联系在一起的是传统农业的低收入特征。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从自给自足向市场化的转变,农民是否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呢?答案是否定的。其原因不仅在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还在于农业的特殊性以及政府对农产品价格的控制,农产品很难遵循“物以稀为贵”和“薄利多销”的经济学原理,从而影响农民获得应得的利益。比如粮食短缺时,政府会动员国家的力量,采取各种办法平抑粮价,想卖高价是不可能的。比如一种农产品过剩时,再怎么降价也难以促销,像一些地方的大白菜几分钱一斤都没人要,就是这个道理。特别是随着农民流动自由度的增加,外出打工收入逐渐成为农户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使得农村劳动力不断向能够获得更高收入的领域转移。“种一年地,不如打一个月的工”,尽管国家的农业补贴不断增加,但农业仍然不能留住年轻人。
二是农业劳动者社会地位低。种种因素使农民处于社会最底层,缺少社会尊重。过去,不老老实实在家种地的人是找不到媳妇的,因为在农村这是不务正业。而现在,“老实”变成了一个不好的代名词,留在农村种地的青年往往被人看不起,“连打工的本事都没有,谁家的姑娘愿意嫁给他呢?”此外,中国人向来以“跳出农门”为荣,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和社会舆论,都把离开农村作为重要目标和价值取向,使得年轻人认为只有远离农村和农业才“光荣”,而留在农村种地“丢人”。因此,“离开农村,到城市去”,就成为农村青年一致的价值追求。三是向往城市生活。巨大的城乡差异构成了农村年轻人离开土地涌向城镇的巨大动力。在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方面,无论是条件还是水平,农村都与城市相去甚远。此外,宽广的马路,美丽的公园,便捷的生活条件,完善的公共服务,使得城市成为农村年轻人梦想的天堂。他们或为城市生活方式所吸引,或为自己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或为让后代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坚定了彻底离开乡村的决心。“出来了就不回去了”,是我们到农村调研时常常听到的话。
刚刚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应对之道。其核心思想就是要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通俗地说,就是解决好今后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在多种破解难题的路径中,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培养出千千万万的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从哪里来?就目前而言,来源主要有3个。第一个来源是原来就在土地上耕种的农民。其他农民都离开了,土地的使用权就流转给愿意留在土地上的农民,这些人逐渐成为承包大户,进而形成家庭农场,要把他们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第二个来源是出外打工的人。他们中间的一些优秀分子有了一定资本,对农业有感情,愿意回到农村经营农业,返乡创业。只要有耕地,国家有政策扶持,自然就会吸引一部分人发展为新型职业农民。第三个来源是非农民。他们可能不是村子里的农民,甚至根本就不是农民,而是市民,但他们对农业有兴趣,致力于发展农业,政府应该支持他们经营。一些有志于农业的城市居民、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等都可以成为新型职业农民。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四五十岁的人是最容易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群体。他们具有丰富的农业知识,是种田能手,对农业有感情,着力把他们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 养殖户购买种猪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下一篇: 作物跳甲虫的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