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然,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规范防治是用药不产生负面效应的保证。根据目前生产中经常出现的不够规范的防治行为,提出几点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1)违禁药物的违规使用。2007年国家禁止使用和生产的5种高毒农药: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并且公布了替代农药和使用技术。
(2)病虫按照防治指标用药。在研究病虫害发生规律的基础上,经过实验,确定某病虫对作物的损失率,然后根据产品的价值,测算某病虫单位量发生几头,或病株率或危害病情严重度达到多少才应防治,这便是防治指标,当田间病虫数量等于和大于这个指标时,才需要开展防治。如抗虫棉田的棉铃虫的防治指标是三代百株有二龄以上5头幼虫时,应及时用药除虫。二、四代百株有二龄以上10头幼虫时,应及时用药除虫。
(3)降低农业投入品的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目前我国农药年使用量一直逐年增加,2006年农药总产量同比增加20%。国家的目标是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利用率提高5%,达到35%。
(4)注意轮换用药,避免抗药性产生。由于农户在防治时对防效好的药喜欢连续用,并且加大浓度,致使好药的防效下降迅速,病菌或害虫的抗药性急剧上升。最典型的是防治棉花蚜虫引进溴氰菊酯,开始是用5000倍,后来降为2000倍,目前最好不用。好药很快失去原有的能力。
合理选择、科学使用,规定品种、不超剂量和次数,保障安全间隔期。
上一篇: 哪些产品可以申报绿色食品标志?
下一篇: 如何防治马铃薯青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