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病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常呈败血性。本病的传染源是病畜和其他带菌动物,属人兽共患病。细菌在不良条件下可形成芽孢,在土壤、牧场中的芽孢可存活50年以上。因此,被病原污染的土壤、牧场可成为永久性疫源地。夏季雨水多时,将病尸遗骸冲出,引起本病在一定范围内散发或流行。牛炭疽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吸血昆虫叮咬也可播散,动物产品如羊毛、皮张上的炭疽芽孢漂浮在空气中,也可引起吸入性感染。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突然高热,可视黏膜发绀和瞳孔出血。体表出现局灶性炎症肿胀(炭疽痈);病变特点是败血症变化,皮下及浆膜下有出血性胶样浸润,血液凝固不良,脾脏显著肿大。
本病剖检多无特异性病理变化。通常,个别病牛只见皮下和肌肉组织有程度不同的出血。痉挛发作致死的病牛,其心内、心外膜和大血管、肠粘膜等 均有出血。放牧牛发病致死的见全身性、弥漫性出血。同时,肝、肾脂肪变性、坏死,骨骼肌浊肿,心肌、血管也见有变性变化。
易感牛通过接触被炭疽杆菌及其芽孢污染的土壤、牧草及其它物品而被感染。
炭疽病要抓好预防注射和尸体处理两个主要环节。每年定期注射无毒炭疽芽胞苗1毫升(1岁以内牛o.5毫升)或Ⅱ号炭疽芽胞苗1毫升(不分年龄)。疑似炭疽尸体应严禁剖检、焚烧或深埋。一旦发病,应及时报告疫情,立即封锁隔离,加强消毒并紧急预防接种。封锁区内牛舍用20%漂白柑或10%氢氧化钠消毒,病牛粪便及垫草应焚烧。疫区封锁必须在最后一头病畜死亡或痊愈后14天,经全面大消毒方能解除。
炭疽病早期应用抗炭疽血清可获得良好效果,成年牛静脉或皮下或腹腔注射100—300毫升;若注射后体温仍不下降,则可于12--24小时后再重复注射一次。按每千克体重4 000—8 000国际单位肌肉注射青霉素,每日2—3次,治疗效果良好;若将青霉素与抗炭疽血清或链霉素合并应用,则效果更好;土霉素之疗效亦较理想。磺胺类药物对炭疽有效,以磺胺嘧啶为最好;首次剂量每千克体重O.2克,以后减半,每日1—2次。
上一篇: 葱类霜霉病是由什么病原 引起的?
下一篇: 大蒜有哪些营养成分?